http://s3/middle/55c7e4f8g87f08d72c9a2&690&690
今日,偶读浪首的博文《教授:水浒血腥片断应从教材去掉》,单看这夺人眼球的标题,不知怎的就想起了“把鲁迅文章赶出语文课本”之类论调,限于自己水平有限,担心曲解了教授的本意,还是认真拜读了全文,终于明白教授认定当下青少年打打杀杀事出有因,多是受了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水浒》片断“蛊惑”,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更加直白,“当现实生活中出现青少年虐打乞丐、残杀神经病患者或群殴同学的新闻时,我们不能不考虑教育所应当担负的责任。”一时间让我有些恍惚,竟不知“教授”这一名号是否与教育有关,因为这样的教授似乎觉得教育理当温情默默,要更多地向学生展示风花雪月的故事,却不知孩子的成长绝不是几篇《水浒》片断就将他们引向了血腥的境地。(图片选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
曾经,有人提出“要把鲁迅文章赶出语文课本”,理由是鲁迅充满战斗意味的文字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和谐社会,虽然我不是语文教师,自然不好说从语文教学专业角度出发是不是果然不再需要鲁迅的文章,但是就社会的发展而言,现在恰恰是少了鲁迅先生那种直面社会的战斗“檄文”,或许有人更喜欢《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之类的文章,甚至还有某作协副主席就汶川地震写下“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人们希望和谐本无可厚非,但人为地“被和谐”却未必就真的是好事,遇事还不让人说却不知该如何是好。“要不要把鲁迅文章赶出语文课本”的争论余音未了,又有教授出面呼吁“把教材中血腥的《水浒》片断去掉”,一个是高唱“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另一个则强调“这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如若不按他们的意志处理,教育可能面临“没有担负责任”的骂名。恕我对教育研究不深,是不是今后我们的教育只配去向学生说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好象这也大大的不妥,到时说不定教育又会被指责为诱导学生“不会读书,只懂你有情我有意”。
特定文章只能放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去作解读,这是小学生都懂的基本常识,偏高高在上的教授不愿理会,一味地渲染《水浒》片断的血腥和暴力,可我却认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对学生进行正义感教育的生动教材,今天的孩子需要这样的血性,只是在讲授本文时不忘对他们提醒“如今要讲法治”就好。如果教授确实有直接证据表明那些未成年人打打杀杀全是受了此类文章的“毒害”,拿掉它们自然让人无话可说,问题是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直接关联,反而我倒想建议教授认真去探究一下今天未成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电视上播放着震耳欲聋的“警匪枪战”,网络中充斥着刀光剑影的“杀人游戏”,校园里还有可能出现孩子被无辜杀害,不去关注这些问题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愿意正视如今教育面临的现实尴尬,却执意宣扬怎么去“净化教材”,实在让人不能理解。对此,我总有一些担心,如果有那么一天,教材充斥的全是风花雪月和情深意浓,而现实却依然隐患丛生和世态炎凉,孩子走出校门又将如何应对?
一直以来,我都很在意“教育不构建天堂”,即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孩子真实地了解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甚至应该鼓励他们去对一些现象提出自己的质疑,正所谓“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很不幸的是,我见过不少教育专家和教授们并不主张如此,他们总觉得要多给孩子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确实,对于教育而言,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这有助于孩子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追求,但如果将教育的全部功能仅限定于此,甚至连《水浒》、《三国演义》之类的古典名著也不能读,鲁迅的文章必须从语文课本中被强行删除,如果有人稍加辩解,便言之凿凿地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古来有之,也会搬出所谓很多来自学生的观点,诸如“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和“读鲁迅的作品,好像让人看不到希望,很压抑”,意在提醒反对的人必须闭口,否则,便是大大的不识抬举。再次强调,我不是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的改革应该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但我却不认为删掉了《水浒》或鲁迅文章,多增加几篇风花雪月的文章,就一定会让未成年人从此远离暴力和更加谦恭有礼。
教育果然就是一幕风花雪月的故事吗?或许有人愿意如此,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更加“人性”和更加“多情”,从此他们将不会再打打杀杀,也不会妄对长辈口出不敬,常念的也只剩下那些歌功颂德篇章,挂在嘴边的总离不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或“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满世界望去,无比安宁,这当然很好也很和谐,可如果还是会出问题,不知专家教授们又将如何应对?在我对历史不多的印象中,组织儒生们对着北方颂读《道德经》,最终并没有阻止南下的滚滚铁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