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55c7e4f8g880ed296738b&690&690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即将到来,不需要谁发出指令,却已经呈现“全民”总参与之态势,或是山西临县和江西临川等地因为高考关闭网吧,或是西安和合肥等地优惠考生可凭准考证免费乘车,或是各类媒体适时推出全方位报道中高考的专版,或是形形色色的专家们也不忘提出谆谆教导,而在这个问题上更用心自然是考生家庭和学校,他们恨不能包办考生除学习之外的一切,惟愿等来令人满意的成绩。站在一名普通教师的立场上,我当然举双手欢迎这些施加于考生的爱心和关心,也愿意为此鼓与呼,毕竟这有利于保障全体考生的利益,此时说什么不识趣的话,难免要被人指责为头脑不清醒,可憋在心里的话总想一吐为快,虽然不合时宜,权当作过来人的善意提醒与忠告,“对中高考过分关注,未必百利而无一害”。
据说,每到各类重要的升学考试前,在日本和韩国的“全民总动员”和我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让一些人找到了“赶超”的理由,再者说现在多为独生子女,一人考试牵动几代人的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况且,对于政府而言,重视教育就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连中高考这样的民生大事都不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老百姓们自然不会答应,于是,不知从何时起,对中高考格外关注成了特定时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当然很好也很必要,但由不得人不提醒的是,这种过分关注未必收到的就全然是正面效果。恕我不善于说吉利话,此时无端提什么消极影响,一则临近考试,学生的压力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增大的考试焦虑,如果社会、教师和家长此时对他们施以过分的关注,易造成对孩子考试压力和焦虑的推波助澜,抑或是导致孩子产生“考不好无颜面见父母和老师”之类的想法,果然如此,其实不利于孩子正常水平的发挥;二则社会过分关注自然会延伸到放榜时对成绩的炒作,并依此去简单地评判学校的优劣,而这又势必左右学校日后的教育教学管理,片面抓升学率只能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对于学校而言,难免陷入“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的尴尬境地。
中高考是道“封锁线”,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不高,说的未必在理,我总以为静悄悄地帮助学生通过比摆开阵势来得更有实效,也更容易为孩子们所接受。在这一点上,家长尤其要避免犯“名正言顺”的错误,偶然在网上读到这样一个考前实例,“张明今年高考,家里早已准备好各种营养品和保健品、考前必读材料。每当他放学回来,家里人就会问:‘今天复习效果怎么样?’和‘想吃什么?’等,张明对这些感到很很烦,回来就进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张明妈妈看在眼里难免急在心上。张明感到压力很大,家人的叨咕,复习课程的繁多,常使他头痛睡不好,特别是近两天,他茶不思饭不进,什么也不想做,有时躺在床上双眼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不声不响。”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个案不值一提,其实并不尽然,甚至我们可以说是“家有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认真想一想,如果孩子持续这样的萎靡状态走进考场,能否发挥出最佳水平答案不言自明,与其这般不计代价与付出地“无条件关注”,还不如帮助孩子按照既定的节奏完成好临考前最后几天的复习,甚至还有必要让孩子适当地“偷一回懒”,如比平时多睡一会儿、听一点自己喜欢的音乐、陪孩子聊聊天等,只要控之得当和放之有度,总比将“懒”、“笨”、“这么紧张还不好好复习”等话挂在嘴上来得好。
俗话说“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高考也罢中考也好,参与其中的很多孩子莫不被赋予这样的期望,站在过来人的角度,我深知他们为此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不要说什么“真金不怕火炼”之类的官话,他们只是孩子而已,再重要的考试也不过是他们人生的一次经历罢了,无论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尽我们所能为孩子创造更有利的考试环境和更优越的考试条件,但必须破除这样一些非常要不得的思想,或是“我的关注别无所求,就是指望你能拿成绩来回报”,或是“一试定终生,这将直接决定你将来穿草鞋还是穿皮鞋”。写到这里,还有一句说出来或许大不敬,社会与其此时对孩子施以如此过分的关注,何以平时却并不关心怎样给孩子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口头总喜欢强调“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而行动上却仍对那“应试教育”麻木不仁,这种局面应当有所改变,否则,年年的关注却最终发现意义不断贬值。有鉴于此,少一些全民总动员,大家都要尽量平和心态,让孩子轻松走进考场,过分关注有时不是在帮孩子,反而可能令他们无所适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