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缘,让我们轻松走在教育路上

(2010-02-06 11:17:20)
标签:

教育

被记住

随缘

轻松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http://s5/middle/55c7e4f8g7316ffe1abf4&690&690

    今天,我们不得不悲观地承认,行走在教育路上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且不说欲淡而化之的升学压力其实依然暗波涌流,也不论学校已经不再纯洁而总在上演翻版的社会“事件”,单就教育的使命“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来说,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欲真正落于实处却需要付出难以言尽的辛苦,学生多年以后能否将你记住还会打上问号。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在《老师,我的神》中说到这样一件事,“有人到学校联系业务,教师发现来人是过去的学生,一口喊出姓名,可是学生却不记得教师姓甚名谁,甚至不记得自己是哪个班的。”站在同样身为教师的立场上,虽然谈不上有异样的感觉,但多少有些为当事老师感到不值。如此看来,走在教育路上还是别背负太多,一切随缘才好。

    记得有一次,妻子推荐我读《意林》上的文章,名为《我们被优生淡忘,差生怀念》,作者以两代人的经历诠释了教育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即“淡忘教师的多为优生,而记住教师的则多是差生”,并由此生出不少感慨,甚至还把它上纲上宪为“教育给我们的心灵惩罚”。站在同样身为教师的角度,我当然不能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毕竟应试教育时至今日依然大行其道,一些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略成绩落后的学生,视前者为“香饽饽”确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导致师生间情感的悖论并不鲜见。但如果真的执著于追求“所有学生都能将教师铭记在心中”,在教师而言,则未免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其实,在学生完成规定年限的学习任务而离开教师后,有学生将教师淡忘,有学生将教师刻在心中,乃人之常情,没有必要非得在这一问题上过于强求,更无须将之上升到界定教育是否成功的高度。依我的浅薄理解,之所以“淡忘教师的多为优生,而记住教师的则多是差生”常被教师们提起,且不说两者的概率怎样有没有权威的统计,令教师们惶然的主要原因,盖莫过于“对优生付出甚多却未得全部回报,对差生鲜加过问却常有意外惊喜”,于是,感慨不免油然而生。问题是在今天考试这道“封锁线”依然横亘于眼前,感慨之后教师怕只能还是重复着那昨日的做法,将成绩优秀的学生小心捧于手中呵护,而对成绩暂落后的学生则难免缺乏应有的耐心。

    如果真有因为“淡忘教师的多为优生,而记住教师的则多是差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特别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态度和作为,进而意识到“没有一个学生,可以让我们忽略和放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尽管这是在痛彻之后的醒悟。而在我看来,不将“学生毕业之后是否将教师记住”作为衡量教育得失成败的唯一标准,尽自己最大可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眼前的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的成绩、品行、家庭存在怎样的差异,既精心传授知识,又注重品德教育,才是为师者的正道。至于毕业多年以后,他们中有多少人能将自己记住,那得看师生之间的缘份,过于强求反而易让人患得患失。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以那些光彩夺目的优生为荣,实为再正常不过的心态,甚至在同事中的面子光鲜也得靠这样的学生去挣得,而那些暂落后的学生,则多有让人劳神烦心之处,面对他们偶露不耐的情绪,也是教育中的常态,亦或是人之常情,如果因此就无限上纲上宪至违背师德,我认为算不得是以科学的眼光看教育。实际上,即使身为父母如果面对若干个孩子,也会出现亲疏有别,何况教师面对的是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只觉得需要提醒的是,在教师的内心深处万不可把学生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更不宜用言语和行动体现着对不同学生的好恶,即使“响鼓”有时也得要用重锤敲打,而对那些成绩暂时处于落后位置的孩子,不能动辄便是冷语相向,更不宜擅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手段,而应该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教师这儿得到公正平等的教育,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完成规定之学业。

    置身于学校生活之中,一届又一届的孩子终究会离我们而去,他们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将我们记在心中,于教师而言,实在没有必要妄加苛求,一切随缘罢了。只愿我们能够在他们人生的特定阶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偏私,不枉情,真正做到不误人子弟,便也足矣。如此我们才能轻松地走在教育路上,而不至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