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在制造教育恐怖论?

(2010-01-29 18:59:51)
标签:

教育

制造

恐怖论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http://s5/middle/55c7e4f8g7e4b58089b54&690&690

    今日,误打误撞就读到了《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李姓专家的博客文章,名为《全国有4000万学生预谋“自杀”》,单看这标题不免大吃一惊,心想真若变成现实岂不是相当于损失了一个“大国”的人口,着实让人感到恐怖。可认真将李专家的文章拜读完毕,原先的吃惊已经被出离愤怒替代,虽然我只是人微言轻的普通教师,却怎么也无法理解身披多种教育头衔的李专家,何以打着“还权”于学生的旗号,如此肆无忌惮地制造教育恐怖论。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问题确实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建立相关的预防机制势在必行,但如此不负责任地渲染以至恐慌却未必就是好事。现今的孩子在成长之路上已经走得步履维艰,且不说光怪陆离的社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也不论基础松动的家庭给孩子们造成了怎样的无言伤害,单就学习这座大山而言,让不少孩子过早失去了纯真的童年和如歌的青春,站在父母与老师的角度,我们痛在心底却又不得不指挥着孩子怎样通过考试这道“封锁线”,而此时的我们是那样地盼望着“教育专家”开出济世良方,可这些执著于“开讲座、挣大钱”的“教育专家”们非但没有理会,反而在一个接一个地制造着教育恐怖论,前有人高呼“教育堕落”,后就有人叫嚣教育“夺命追魂”,好象比赛着要将教育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的动机。

    昨天,有位班主任向我咨询一个难题,班里一个非常乖巧但成绩中等偏下的女生提出退学,还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从信的内容看,我的直觉告诉自己问题不在孩子这里,根子在她那远在外地却视挣钱比读书更重要的父亲身上,于是,我告诉这位班主任先动员孩子暂时回校,帮助其舒缓学习压力,再利用春节时间认真与她的父亲沟通,必要时我愿意主动陪着前往。虽然这只是发生一个学生身上的事,但当我们面对的时候,先要有认真研究的态度,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对策,正所谓“惟有探究,才有教育”。可如此浅显的道理偏“教育专家”们不屑,就《全国有4000万学生预谋“自杀”》一文而言,李专家爆料“山东省规范办学三年,山东课改的成效恰体现在学生的乐学上……最终公布结果显示有21%的学生明显具有抑郁倾向……。在一些应试教育严重的省份,如河北、河南,无休无止的题海、体罚让学生不堪其苦,厌学甚至因为厌学而导致的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远不止21%!”不好去问山东学生“既然乐学,何以抑郁”之类的问题,明眼人自然清楚这只不过是李专家的主观臆测,根本谈不上专门就此进行过研究,还不忘在自吹自擂的基础上贬损其它地区,遑论什么“一些省份应试教育严重,无休无止的题海、体罚让学生不堪其苦”。

    我没有学过医学,自然不敢妄下断言,总觉得这么多孩子有抑郁倾向难免夸大其词,为此,我认真查了一下,“抑郁倾向”有一个特征是“反复想到死(不仅是对死亡存在恐惧),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而没有明确计划,或试图自杀,或有明确的自杀计划。”清楚了之后,我便有理由相信李专家果然是在危言耸听。还有不得不说的是,李专家也没有放过辛苦工作着的教师,他把“北京市日前公布说,全市有52、38%的教师有心理问题倾向”,说成是今天在北京的教室里,正由超过一半的‘神经病’站在课堂上,他们正日以继夜地在试图把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辛苦地倒弄成‘小神经病’”,当然,为了不便触犯众怒,自找台阶称道“如果你觉得神经病这个词不好听,那我把神经病换个词,病症轻微一点,就叫有‘心理问题’,就叫‘抑郁症’。”对于这样的论调,我不清楚是在关心教师还是在贬损教师?答案恰好是后者,因为他接着还有话说,“这个数字带给我的沮丧是,教师尚且‘自顾不暇’,哪还有精力关注学生?”广大教师没有精力关注学生,难道只有“专家”在关注学生?

    既然很郑重地提出了问题,那就得将解决之道跟上,不愧是“教育专家”,果然拿出了我们这些站在课堂上的“神经病”想不到的办法,第一、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处在狂欢中的学生不会选择自杀;第二、改变师生、生生关系,别让班里的孩子人人自危;第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第三条其实是常理,我们每天都在这么行动着,不说也罢,而第一条和第二条怎么看都不像出自教育人之口,再加上还有那么严重的贬损,如果班里的孩子都人人自危,那学校岂不成了恐怖场?愚以为,虽然我等乃凡夫俗子,但也想说上三条:其一是教育孩子认识自杀和自残与社会道德相悖、与法不合;其二是教育学生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惟有自己好好活着才有可能孝敬父母;其三是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的快乐,遇上问题学会自我调节和请求他人帮助;限于篇幅,其实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方法去引导和帮助孩子,不信你去看看很多优秀的一线教师是在怎样地努力和付出。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此非虚言,今天的教育成绩斐然却也是备受责难,日子过得已经很不容易,我们不好公开指责对教育有偏见的社会人士,毕竟他们对教育缺乏深入了解,而居然是向来受人们景仰的“教育专家”们正在制造着教育恐怖论,不禁觉得背后有丝丝的冷风在吹,在这冬日里让人不免更体味到寒意尤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