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遍地“教育家”,羞了谁的脸?

(2010-01-14 07:27:30)
标签:

遍地

教育家

无可奈何

教育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http://s14/middle/55c7e4f8n7d0cadd72c2d&690&690

    刚在上篇博文《乱谈十大教育名词》点评“教育家”,称这是一个最廉价的名词,却不想又在网上看到“教育家”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前有第六届中国“教育家”大会的隆重召开,与会的“教育家”云集,后有“北京14位一线中学教师戴上‘教育家’桂冠”,领导寄语热情洋溢。曾经有人撰文《呼唤教育家》,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则说“寻找教育家”,现在忽然有如此众多的“教育家”横空出世,且扎着堆地在不同场合欢聚,让人不免心生疑惑:中国迎来了盛产教育家的收获季节?

    以往,只知道在企业界任谁稍有建树便被冠之以“企业家”的头衔,以致于“企业家”的名号泛滥成灾,我还为此曾经暗地里嘲笑企业界眼皮子浅。可没有想到的是,这几年教育界竟也是“教育家”满天飞,更让人吃惊的是,从2004年起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教育家”大会,当然这样的大会还要一年接着一年开下去,不通数学扳着手指头也能算出今天的中国有多少“教育家”了,正如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所言,今天的中国遍地“教育家”,进一步他还调侃到“谁曾想到一声呼哨,呼隆隆一下子聚集起七八百个‘教育家’,就像昨天的紧缺商品一夜过来便成了滞销货,要‘流泪大甩卖’、喊‘跳楼价’了,这让人如何是好?”

    孔子大约是得到人们首肯的中国之第一位教育家,“杏坛育人,弟子三千”,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自他以后,中国历史发展延续了数千年,教育也因此在坎坷中走过了数千年,可真正为世人所景仰的教育家似乎也没有多过今朝。如果认真探究个中原由,盖因能戴上教育家这颗璀璨明珠的人,必定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如后来之孟轲、荀况、董仲舒、朱熹、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和晏阳初等人,不用任何人授之以名号,也无须报名参加劳什子的“教育家”大会,却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据说今天很少有人知道晏阳初,甚至教育中人也鲜有了解,其实这位“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因为一生从事中国与世界的平民教育以及乡村改造事业,早于1943年就在美国与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此乃真正之教育家。

    或许我们今天对教育家的认定已经放宽了标准,甚至可以通过评审授予某人以“教育家”的称号,但平地里一下子冒出多如繁星的“教育家”还是让人无法接受。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当属眼界偏低之辈,自然参透不了今天“教育家”之条件要求,可还是搜集了一些让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认真查阅历届中国“教育家”大会的与会者名单,一些名不见经传学校的校长或主任赫然名列其中,我不清楚他们是否如吴非老师所言,交了相当的费用而轻松登堂入室;有那么几位至今被教育界推崇的“教育家”,虽然已经不见他们对当下中国教育有更深入的研究,也未能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支出怎样的高招,但是赚钱的活可丝毫没有耽误,到处摆场子推销其早已过时的教育理论,颇有当年气功大师带功作报告之风范,最后,无非从一个场子收完出场费又直奔下一个场子而去;都说今天的教育问题甚多,也在埋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却不见有几位“教育家”挺身而出,以他们的真知灼见和济世良药救我们的孩子于“水深火热”;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靠着死揪而抓出升学率的应试“名师”,也居然经速成班式的培训而成了“教育家”,徒给别人留下了笑柄。

    任意随便地封赐“教育家”的称号,其实是对教育的无知,也是对教育的不尊重。但既然堂而皇之地已经当选为“教育家”,就应当比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更具高深的教育理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令人尴尬的是,竟然一次大会就有数百位“教育家”云集,却至今无法破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小问题”,想想也只能说这样的“教育家”无非是“银枪蜡样头”,中看不中用罢了。不正视如此现实,却依然放任“教育家”遍地开花,说明教育的话语主导者也和我们这些小民一样目光短浅,还有那不负责任的态度,长此以往,对教育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那些如繁星般璀璨的“教育家”们正为光鲜名号沾沾自喜的时候,羞煞的却是那些想方设法隆重推出“教育家”策划者的脸,他们自以为教育家是可以批量生产的,“教育家”名号是可以唬人的,却并不清楚今天之中国教育,默默无闻执著于三尺讲台的教师才真正是教育这座辉煌大厦的奠基者,而这些人却从来不会开口闭口自诩为“教育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