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55c7e4f8n7c4f74c170ab&690&690
最近,对新浪教育博客颇有微词,原因在于其推荐的教育博文有些竟不值一读,或是与教育关系真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或是有些文中的提法让我等久在教育中人“目瞪口呆”,让人可气的还有只顾着迎奉学生的口味而将家长与老师横加指责,无异于对学生的纵容。于是,便觉得如果新浪教育博客对教育尚有点滴之爱的话,理当关心教育的健康发展。忽然又想起一件事,那是晚间接女儿下课回家,有一位家长急冲冲前来却已经错过时间,或许是真有什么意外发生吧?我正这么想着却见孩子将家长好一顿抢白,家长只落得个唯唯诺诺地解释着。我们从来不曾怀疑父母之于孩子的爱,可孩子是不是也得“以爱示爱”呢?然而有时这极平常的事却变得不平常,愚以为,让孩子懂得自己也是要去关心别人的,是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贴上多年以前的小文,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关注孩子健康成长之人们的提醒。
又是一周一次的座位调整,随着我一声令下,学生纷纷搬起自己的桌椅移向新的一组,而第四组的同学则必须搬起自己的桌椅,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第一组,毕竟是刚上初一的孩子,大家显得都有些吃力,其中有几个女生更是力不从心。正当我准备出手帮帮她们的时候,两个男同学虽自己的桌椅未动,却已经搬起了女生们的桌椅,并非老师的指派,完全出于对同学的关心,看着他们那样坦然地忙碌着,我油然而生一份温馨的感动。
待同学们全部坐定以后,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两名学生,并要求大家向他们学习,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他们脸上荡漾的是幸福的笑容。记得《爱的奉献》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它告诉我们:个人不可能在游离于集体之外而得到真正的幸福,人们渴望生活在充满爱心、充满关怀的氛围中,而这种氛围是依靠每个人的无私付出来实现的。由此我想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刚成立的班集体来说,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谊,乃至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大家之间的相互关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于是,我尝试着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熟悉的人们相互关心的例子,有同学说到了“桃园三结义”、“希望工程”,也有同学讲的是从电视和报纸上读到的乐于助人新闻,更有同学动情地谈到了自己从父母、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的诸多关心。大家纷纷发言之后,我也趁势提到了这样一则寓言:“天堂里的人们用长长的筷子互相喂着吃,地狱的人用长长的筷子往自己嘴里送食物,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并告诉同学们真正的幸福是在于发自内心的给予,而不是一味地索取,特别是在崇尚个性的今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实现,但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前提,也就是说,没有对他人、对社会的付出,就不会得到他人与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其本身又有何幸福可言?只有当人无私地付出自己的爱时,他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此外,我还给他们念了自己的一篇旧作《一句轻轻的耳语》,动情地说起了在我成长过程中老师给予的关心。
我不知道这样一次教育,是否就真的能让所有的学生从此学会关心他人。但我坚信,教会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并非教育的全部所在,让学生在关心他人的体验中感悟爱的真谛亦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有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依我的理解,这种爱绝不是教师之单向给予学生的爱,对于教师而言,不能教会学生爱与关心他人,其实是教育的莫大失败。可静下心来,认真审视一下我们周边的孩子,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与此相悖的现象:或是校园内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以大欺小”,或是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管教莫名其妙的“逆反”,或是一些孩子迷信社会上鼓吹的职场竞争之“尔虞我诈”,我们又不得不说,让孩子懂得“因爱而关心”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我们正为现实生活中的残酷竞争而心悸,也许我们正为应试教育的弊端而苦恼,也许我们正为一些孩子的自私自利而无奈。但是,请所有的老师(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家长)都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尚处成长中的孩子,帮助他们读通课本固然重要,但培养他们成为睿智明理和性格健全的人,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什么时候都请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记住:有一种爱叫关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