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正处于读书阶段,父母一定会问孩子很多问题,诸如:“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的内容”、“这次考试的排名情况如何”、“最近常和哪些同学在一起玩”等,甚至是“有没有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惟独有那么一句话,其实是为人父母者最应该问一问孩子的,而它却又常常为我们所忽略,说起来倒也挺简单,即“孩子,你快乐吗?”虽然身兼父亲和教师之双重角色,理当对孩子偶加垂询,但我做得连自己都不满意。正因为有此教训,所以,作本文以对大家有点滴的提醒。
曾经,为女儿购买了一套杨红樱的小说《淘气包马小跳》,很受她的欢迎。最近,闲来无事,我也试着去读一读这套写给孩子们看的书,没想到这么一试就放不下手了,掩上书本,马小跳的影子却在脑海中扎下了根。应该说,在班主任秦老师的眼中,马小跳基本上属于成绩不理想的一类学生,且太过活泼好动,还经常惹出许多“事端”,算不得是一个好孩子,甚至是一个让她十分头疼的学生,以至于不得不专门委派中队长路曼曼天天记录马小跳的表现,结果可想而知,马小跳几乎天天得去老师办公室接受批评教育。但是,我却对马小跳油然而生一种好感,因为他是快乐的,即使有短暂的不愉快,他也能很快让自己高兴起来。可惜的是,马小跳这种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我们相当多的孩子那里是相当薄弱的,时常见诸报端的学生自杀事件便是例证,快乐的孩子用得着走上这样的不归之路吗?
作者杨红樱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说:“他不漂亮,但是健康;他不聪明,但是幽默;他淘气、麻烦,但是诚实、勇敢;最重要的,他是快乐的—这就是马小跳”。快乐成了作者赋予马小跳最大的特点,也使马小跳深受学生读者群体的欢迎。曾经有一位初中学生在给杨红樱的信中写道:“我多么想成为一个像马小跳那样的人啊!可以抛开一切烦恼,做一个快乐的人!”
快乐是人人所追求的,尤其是我们的孩子更想往快乐,无论作为家长还是教师都有责任让孩子们快乐。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惜动用棍棒驱使孩子今天练钢琴、明天学绘画,哪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为了追求节节攀升的考试成绩,老师们带领学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文山题海之中,大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为了从小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仿佛一切都应该从娃娃抓起,据说现在是“幼儿园灌输远大理想的教育,而大学生则进行做人的基本教育”,常常无视孩子接受还是不接受;至于孩子跳出我们这些成人限定的范围,还有可能受到体罚或变相体罚,那是怎样的一种皮肉和心灵之苦,不说也罢。于是,我们的孩子活得很累,哪有片刻闲暇去放松自己,即使有也常被我们一句“还不赶紧去看书”压制着,自然就更无法奢谈快乐。
两句俗话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一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二是“师者父母心”,以此表明我们这些成年人对孩子是关心有加的,我们内心里也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的,何以今天的孩子竟有如此之多的不快乐,似乎我们也能找出不少的理由和借口。也许,我们会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告诫孩子;也许,我们会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来表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也许,我们还会用“形势所逼”来为我们的上述种种做法解释开脱。但是,一个无容回避的事实是,是我们这些大人们造成了今天的大多数孩子不快乐。
曾在一个春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他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字里行间,无不传递着大师把帮助孩子实现快乐作为教育追求的信息。与此不谋而合的是,孔子曾经询问学生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他弟子哈哈大笑,原以为老师定当斥责曾点图慕玩乐,却没有想到的是,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竟然是赞同曾点的志向。两位教育大师都主张学生寻找学习和生活中的快乐,这是不是也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反思呢?
当然,我主张还孩子以快乐并不是无原则的快乐,也不是只为着追求感官刺激的快乐,事实上,这种快乐应建立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否则,对快乐的追求便成了对学生的一种毫无节制的放纵,只怕到那时已然“乐极生悲”。
因此,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当我们殚心竭虑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不要忘了常问一句:孩子,你快乐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