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道德物化的做法很愚蠢!

(2009-12-20 21:57:45)
标签:

教育

时评

道德物化

愚蠢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08-02/26/xinsrc_562020526070061920601.jpg

    曾经有博友发文“请将教育还给教育家”,我深以为信,却又没有他那般自信,只好补充了一句“今天,能将教育还给真正懂教育的人,就阿弥陀佛了”。谁知话刚说完,就见到一则关于教育“创新”的报道,“辽宁省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八年级一班的苗天雨,因为上厕所说话而丢掉‘人品’,他在学校开办‘道德银行’里的‘存款余额’已经跌到负数”,才明白博友的呼吁实非虚言。或许是我自己果然不懂教育,只能凭着主观认识谈谈对该校开展道德教育的看法,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如今,“创新”可算得上是最时髦的一个词,引领得全社会须言必称创新才不显得落伍,可不得不说的是,有些“创新”一经推出常惊得人目瞪口呆,教育界竟也有“创新”让人大跌眼镜的,为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辽宁省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在校内设立“道德银行”,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人品储蓄”,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以“人品币”的形式被量化,诸如“在学校广播站发稿”、 “考试进入前三名”等,会被认为道德高尚,获得“人品币”,而“午餐时说话”、“上课迟到”等,则被视为不道德行为,要被扣除“人品币”。

    凡做事者,最忌讳莫过于不遵循规律,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没有想到的是,时至今日仍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居然在用“量化”和“物化”的所谓创新手段,强行从外界干预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固然校长孟立香介绍说,“通过‘人品币’的形式让学生们树立自觉意识,成为自己的管家,在提升其道德意识的同时,也便于学校秩序的管理。”更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学校的德育处很清闲,老师们都在写学习心得和成功教育案例。学校目前处于‘自动化管理’状态。’”恕我对教育的认识浅薄,自然没有校长大人的高瞻远瞩,只能提出三点微不足道的担心:一是此举是否会造成学生产生“花钱可买道德”的误解,现今社会不就有富豪以“慈善”装点门面的事发生吗;二是学校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是否在推销“泛道德主义”,因为学生“迟到”和“上厕所讲话”等也被列入了不道德行为的行列;三是教师“身正为范”和“润物无声”的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用货币的符号去量化学生的道德水准,看似我们给了孩子行动的方向,也因此让学校的德育部门很清闲,于是,便可以自诩为“创新”之举。虽然我只是一介普通教师,却怎么也无法因为这样的做法而心生快意,倒觉得雨田实验中学出发点固然无可厚非,毕竟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也算难能可贵,但这种做法却大有当年“抓革命,促生产”的味道。依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解,对身心正处于成长中的学生,首先要告诉他们正确的道德修养内容,不应该把“迟到”等认定为道德低下,也不能将“给学校写广播稿”表扬为道德高尚;其次,教育者要清楚道德教育绝不是什么外力干预就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应重视学生自觉理智地接受,并内化为自我教育和修炼,如此才能“道恒于心”;最后,也是最为紧要的一点,对于学生道德水准的衡量,其实并没有什么分数高低之区分,更没有“人品币”多少之差异,否则,学生难免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喧哗打闹等行为在‘道德银行’里要扣分,主动做好事会加分。既然可以通过做好事的方式对错事进行补偿,那么是否意味着那些好事‘存’得多的同学,以后做错事就可以肆无忌惮了?”

    人们总在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万不可出现我们教育工作却不知道怎么培养人的尴尬,退一步讲,即使我们真的认定可以用物化的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可偏有学生总喜欢默默无闻地帮助他人,难道非得逼着他如实交待以好记上值几个“人品分”?而有的学生小小年纪竟为得到更多的“人品分”学会造假,难道真的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十分有利?更值得提醒的是,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养成“做好事,就得有具体的物质化利益”的认知,难道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真是一种无形的贡献?如此各种,不一而足。想来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并未对此作过认真思考,由不得人不说:其实,将道德物化的做法很愚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