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之殇(二)

(2009-12-05 09:34:51)
标签:

教育

教学

分类: 博主推荐作品

http://www.cndawn.cn/attachments/month_0704/q2007419143251.jpg    站在同样身为教师的角度,希望教育一如水般纯净是极正常的心态,当有人指责教育的不是,我们多少心中会有些不快,但事实终究无法回避。每天我们都在向孩子重复着许多看似真理的话语,细加推敲之下却发现有些并不那么令人信服,甚至就是谬传。《教育之殇》中提到这样一些话,作者称之为“假话”和“实话”,未必全然说得准确,读后能在释然一笑中悟到点什么,足矣。

     二、假话

   学习就要能吃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不知欺骗了多少辈人。要勤并没错,错在这个苦上。陈景润在不足十平方的小屋算哥德巴赫猜想,好像并没有觉得自己苦;骆驼在沙漠里跋涉,好像也不觉得自己苦海无边。我们大多数人都见过学龄前的孩子拿着笔写写画画不亦乐乎,为何上学后开始写作业了就要觉得苦呢?(音乐家里觉得练琴“苦”的据我所知只有贝多芬)而且坐在电脑前十几个小时不休不眠饿了连自己吃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要花力气去骂GM骂别的玩家骂服务器骂网吧——这难道不苦吗?

   学习要吃苦,这实在是最大的假话。凭什么孩子们坐在电脑或电视前十几个钟头都精神百倍,坐在书本前面十几分钟都熬不住呢?所谓苦,只有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时候才会成为一种事实。

   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

   说网络游戏不好的人多半不会去玩网络游戏,更不要说坐在旁边看别人玩了,可我玩过。其实玩过网游甚至现在也还在玩的老师除我之外应该还有别人,只是当我们的目光专注于游戏时会忽略很多东西,比如——任何一款网游里高手总不会太多,而其余的玩家却是千输万败百折不挠,你能说这些人心理脆弱吗?辛辛苦苦弄来的装备被人骗得血本无归,千辛万苦练得的经验被人PK得一文不值,可这些玩家“擦干泪,揩净血”,重整旗鼓从头再来,那气概简直可比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革命烈士,须知道虽然没有人统计过网游里学生所占的比例,可这里面却有不少我们平素认为“心理脆弱”的孩子!

   所谓心理脆弱其实只是对于某种既成事实的逃避,但这“既成事实”却决不是失败,否则我们怎么解释网吧里一边破口大骂一边屡败屡战的场景?这些学生们看起来怎么也不像是经不起失败的样子啊!如果要说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最终必然会“成功”而存有信心的话,为何虚拟世界里的信心对于现实世界毫无作用呢?

   孩子需要少批评、多鼓励

   有人鼓励过孩子看电视吗?有人鼓励过孩子去网吧吗?有人批评过孩子认真学习吗?有人批评过孩子专心读书吗?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的兴趣取向与我们的期待完全相反?为什么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对于我们的鼓励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鼓励和表扬给得多了会不会变得“不值钱”了呢?当孩子们发现我们的鼓励只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期待值而明显带有功利目的时,他会是以此为荣还会是感觉受骗呢?

   家长应当多花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

   如果孩子在学校就没有把应当学会的东西学会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呢?再说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要到什么程度为止呢?照此推理,我们的大部分孩子将来都是废物,因为孩子们的家长出自高等学府的在我们的人口比例里并不算高,迟早有一天孩子们所学习的东西我们闻所未闻,到那时我们如何去关注他们的学习?

   我们应该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这就与男人可以不断地爱上不同的女人一样荒谬。爱只能是发自内心的,不论是爱钱爱玩还是爱学习,手段只是一种感官刺激。敢玩蹦极的人看见小偷掏包未必就敢声张,寻求刺激并不代表拥有勇气,通过不断更新手段取得的成绩恐怕也不代表孩子找到了学习动力。

   我们应该让孩子上各种课外班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是,的确有研究资料表明俄罗斯的科学家素质高于美国的,因为他们闲暇之余都是去看歌剧或者芭蕾舞剧。但那只是理解和欣赏而已啊,音乐修养高的人并不一定自己会指挥交响乐团啊,如果并不打算让孩子以音乐家、画家为职业的话,有必要让孩子画画一定要得个什么奖或者钢琴一定要考个多少级吗?孩子坐在钢琴和画架前扭扭捏捏哭哭啼啼的时候,有可能去理解去欣赏他所做的事吗?

   上个好大学将来好找工作

   这句话很难说它是对还是错。应该说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是比较好找工作的,因为确实有相当多的人还是相信“名牌效应”。但大学并不能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再加上大学并没有教给学生任何职业技巧,在用人单位的失望之后就是这些“天之骄子”们的毫无建树甚至没落,“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还真不是笑谈!

   我们并不要求孩子将来干什么大事业、成什么大人物

   其实在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孩子已经几乎死无葬身之地了——连父母这么低的要求都不能满足,任何人不说孩子都会觉得自己已经“废”了。何况想要孩子平平安安过一生的话——就算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美国汽车制造厂里的工人也并不都是大学生吧?好像也没听说有多少俄罗斯的文盲都流落街头讨饭的。再说如果这是真话那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眼红呢?一句“看别人的孩子”,我们怎么能让自己的孩子相信我们自己的心理很平衡?

   ……

   最要命的是,所有这些谎言都打着一个呼啦啦迎风招展的旗帜——为了孩子的将来。

   于是,本来应该像鱼在水里畅游一般沉浸于快乐童年里的孩子,被我们象煮饺子一样扑啦啦地推下了应试教育的油锅。

   三、实话

   实话只有一句。

   因为它是实话,这一句已经可以顶得上无数谎言。

   ——学习是不应该打上功利主义烙印的。

   固然,我们可以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有不少名人都是“苦学成才”的,最著名的莫过于苏秦先生头悬梁兮锥刺股。苏先生是带了很明显的功利目的,因此虽苦也忍了。他老兄后来是很风光,可问题是再后来却被人所杀。

   如果我们跑到媒体去打广告问:“有人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而强求孩子风光一时、不管他下场如何吗?”恐怕没人会承认。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学习是为了有个好工作、知识可以换取金钱,那么孩子将来“笑贫不笑娼”也是很正常的事。在我们自己拼命对孩子强调学习的功利作用时,恐怕没人想到这个社会的道德沦陷正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们总是在发愁——社会环境这么糟糕,孩子将来可怎么办?然而我们自己却在不断地加强这个糟糕的社会环境。由于孩子的学习被掺入了明显的功利性,一切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只剩下了非名即利,当教育提出要“解放思想”时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却也是成绩斐然的,就是手段上的“无限可能”。那真的是彻底的解放,说穿了就是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好象从来也不是什么好词,更何况现如今还和名利挂在一起。

   从小学起我们的学生就已经在学习考试作弊,从这一点看来高考的大规模舞弊应该证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而且是太成功了——考上个名牌就功成名就,一旦发了财,哪儿还有人关心你的钱从哪里来?暴发户不也是众人仰慕的对象吗?

   我们真的搞错一件事,所谓“解放思想”也者,只是对未知的大胆猜测和小心验证,牛顿猜出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猜出了相对论,但后世的科学家在验证他们的猜想时是小心翼翼的,几乎可以说是在准备随时将这猜想推翻。至少不推翻了牛顿,也就不会有爱因斯坦。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却恰恰相反,是在小心猜测大胆验证。绝大部分高三老师都在小心猜测今年的高考方向,然后是大量的题型训练,而隐藏在这背后的事实是:小学猜重点初中的方向,初中猜重点高中的方向,高中猜名牌大学的方向,所以“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小学生的书包却越来越需要“车载斗量”。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好”,严格来说是“成绩好”,无论我们再怎么强调“不以成败论英雄”,最后吃香喝辣的还是刘邦而非项羽。这个时代“成绩”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了成绩,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急功近利的状态,可偏偏教育却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东西,否则还说什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呢?

   不管怎么说,反正是本来应该没有动机的学习,现在却把“成绩”定为了首要目标。

   看看这个社会,为官要“政绩”,为商要“业绩”,多少“政绩”最后只剩了个“豆腐渣工程”,多少“业绩”最后变成了“泡沫经济”。每个人都觉得疲惫不堪,于是孩子也只好一起累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可本地老百姓的生活却没什么改善,企业销售业绩上升可客户的怨言却越来越多,那么孩子厌学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说到这里还有个笑话——

   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反正时间已经进入了大家期盼已久的二十一世纪,国内某一著名杂志上,反对高中课外“补习”的文章和高中课外补习资料的广告并行……不知道其中哪一项是言不由衷?

   说白了,我们现在的教育闹得轰轰烈烈,那是因为和原来八竿子打不着的经济挂上了钩。家长们对教育不满,是因为投入和产出比太不相称;老师们对教育不满,是因为“产品销售”太花精力而“商品利润”又太低;学生们对教育不满……有多少人是明知道自己成了“产品”或者“商品”还能“满”的?

   这个商品经济时代里,太多事情非“功利”而不能行,我们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产业而不再是事业,当我们要求隐性的教育成果形成量化的成绩指标时,孩子已经成了我们这条生产线上批量制造的产品,这时候再来说素质教育岂不可笑?诚然还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在为了孩子的素质认真努力,然而不是把孩子造成另一种废品就是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心灰意冷——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孩子们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才?

   当然也有人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并非没有现实意义,至少考试制度就是让孩子对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适应,因为将来孩子就是要应付一大堆“考试”和“考核”的……设想一下,当一个植物人告诉自己说“至少我还在喘气,至少我还能思考”……其可悲也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