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ic1.nipic.com/2009-02-05/200925194724352_2.jpg
昨天,学校统一组织召开了全校性家长会,其中有一段是安排我代表学校强调“防控甲流感”和“理性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两个问题,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刻钟时间,我却为此准备了N个一刻钟,效果还算差强人意。今天有班主任说家长会后在博客上写了感想,勾起了我对自己担任班主任时召开家长会的回忆,当时也因偶有心得写过一篇随想类小文,翻出来读着还有共鸣,稍加修改,贴上博客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组织召开了本学期的第二次家长会,按照事先准备的讲稿足足口若悬河了一个半小时,家长们倒也没有因此心生厌烦,但对于我这个班主任来说却不免内心有些不安。或许很多班主任已然习惯家长会上的个人表演,其实,我今天也是陷入此俗套,可对家长会到底应该怎样开,我是有想法的,依我对理想家长会的设想,应当分四个层面,一是学校统一向家长通报一段时间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二是全体任课教师集体参加,针对学生的各科学习情况与家长交流;三是班主任就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问题集中对家长真情告知,并明确提出相关要求;四是家长可就学校工作、班级管理、孩子学习提出意见和建议。虽说四个方面缺一不可,然而,现实的问题却是,家长会成为班主任的“独角戏”往往是常态。欲加以改进,也许不能做到一蹴而就,有些方面确实非班主任一己之力就可以解决,但经常开一开家长会终究比老师和家长常年不见面要强很多,而且多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校教育实现双赢。
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历来重视召开家长会,且次数在同类班级中可归入较多的行列,有时一学期会达四五次之多。按常理说,由于时间的间隔太近,难免让家长们心生厌烦之情,然而,至今仍令我感动的是,每次家长会结束时家长却并无怨言,相反却很支持我的工作。联想以前曾经同样成功的很多次家长会,家长们非但表示理解而且还真诚地感谢老师,之所以如此,原因不可谓不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家庭对家校联系的渴望、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关注等,不一而足,但我始终认为,班主任精心准备每一次家长会,且在家长会上言之有物、情真意切和指导性强,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多年以前,偶然读到著名教育专家孙维刚老师的事迹介绍,我长久地被一代名师细腻的工作作风所感动,其中特别提到孙老师为召开哪怕只是一次极普通的家长会,他也会超前考虑和精心准备一份长长的讲稿,从对学生做人品质的强调到学习方法的讲解、从对家长以身作则的要求到育子经验的传授,可谓面面俱到,甚至有一次与新生的家长们座谈了七个多小时,其诚挚的爱心、渊博的学识、儒雅的口才,让家长由衷折服。正是缘于一次次成功的家长会,有效地拉近了孙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55%的学生上清华、北大的奇迹才能在孙老师手中创造,更让人感动的是,孙老师患病住院期间,所有的男家长自发轮流到医院日夜看护和照料。
在孙维刚老师的感召下,我一改往日召开家长会只是列几条发言提纲的简单做法,也尝试着在认真准备日常对学生了解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详实地写就每一次家长会的发言稿,甚至把自己想说的每一句话都尽可能写进其中,虽说每一次家长会前准备的工作量数倍于以前,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家长会的质量与效果在自己手中稳步提升,教育教学工作也因此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今天,越来越多的班主任高度重视并精心准备每一次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对自己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支持。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少数班主任对家长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准备也不够充分,他们或是一番云里雾里之后家长却不明就里,回去以后也无法向孩子传达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或是在家长会上过分强调“学习中心论”,单纯只讲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排名而再没有其它内容,让那些成绩差学生的家长常在会后脸上无光;或是把家长会开成了对学生的批斗会,说不定还会把市井语言拿来向家长发泄,以至于家长一听说老师召集开会就头疼,偶尔还会以各种理由请假躲过以求自保。于是,任凭班主任说得口干舌燥,家长会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现代教育要求学校、教师要把家长视为自己的同伴和助手,视为教育合力中一支不可忽视、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资源和力量,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尽可能处理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任务,而且,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正在行为、个性、品德、习惯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要比教师详细得多。如何让家长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依我之见,就请从认真准备每一次家长会开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