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学校生活中,教师在谈及对学生的教育时怕很少有不提到师爱,惟恐被指责为没有爱心的人,而没有爱心则断难在教师队伍中“混”日子。于是,争先恐后地爱得激情燃烧,大有比太上老君“三味真火”还厉害的架势,“爱能融化坚冰,爱能点石成金”,仿佛只要有爱,便能无往而不胜,任何教育的疑难杂症都能迎刃而解。可现实的问题是,激情燃烧地爱过以后,有时却于事无补。冷静看待师爱,理性践行师爱,还是不要激情燃烧为好。以下是自己参加“幸福铜陵,和谐教育”教师征文的拙作,请大家不吝赐教!
曾经,一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点燃了多少人献身教育事业的激情与梦想。也正是在一浪高过一浪的道德洪流推波助澜下,爱仿佛成了教育领域的至胜法宝,它能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至于在今天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可以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水平欠佳,却断然不敢说自己没有爱心。不可否认,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温总理在《百年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中,也多处予以强调。而现实的问题是,在构建和谐教育背景下的今天,面对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身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究竟怎样爱他们,却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可以迎刃而解的。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实践师爱”这个问题。
心中有爱是基础
“心中有爱”似乎自古以来就是教师们遵守的一个道德准则。在闻听最得意的学生颜回英年早逝的消息后,孔子捶胸顿足、伤心欲绝;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教育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温总理说“霍懋征老师念念不忘的就是希望拍一部反映老师教书育人的爱心和奉献精神的电影或电视剧”。而吴非老师在《善良的心是一盏灯》中提到的“我的几位同事,自奉甚薄,却一直慷慨地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学生走过最困难的人生阶段”,怎能让人不感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其实,在教师而言,对学生的爱有多种表现形式,“传道、授业、解惑”是爱,“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是爱,“正确行使批评权”也是爱。但不可不提醒的是,所有这些爱必须真正缘自教师的内心深处,否则,难免有“作秀”之嫌。君不见凡是喜欢动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手段的教师,事后毫无例外地都会辩解这是为了学生好,是对学生“爱之深,恨之切”,殊不知这恰恰反映了在他们心中缺乏对学生有真正的爱,或许有的只是“追求升学率”之类的一己私利。至于对学生一开口就是“棒、棒、你真棒”,到底心底里是否有真爱,明眼人一看便知。
虽然,我们可能有很多理由说服自己不可能做到从心底里去爱每一个学生,正如有人编撰出《教师长恨歌》,详细列举了学生的“十大罪状”,最终自然落到“对学生恨铁不成钢”上。王晓春老师在作分析剖解时则提出“爱一般是由爱引起的,不是由恨引起的,钢铁也不是由恨炼成的”。这其实是告诉我们:师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那般私人的爱,即使面对问题学生,发自心底地关心和帮助他们,也是不折不扣的师爱。
尊重人格是保障
正如天底下绝大多数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很多教师也是常怀“父母心”。而正因为如此,父母常对孩子使用的“打是亲,骂是爱,喜欢急了拿脚踹”,有时不可避免地也被我们移植到了校园,虽然拳拳爱生之心显见,却动不动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训犯下错误的学生,如王晓春教师所说,“此时没有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只剩下教师的‘爱’飞流直下,砸在了学生的头上”。
读过一篇文章《小孩与花》,作者这样写道:“乡道上,一个小孩正低下身子,和路边的花说着一些我听不明白的话。我问她:‘你对花说什么?’她说:‘我对花说,你今天开得真好看。’对花说话一定要蹲下来,在花边耳语,花才能听见,大人与小孩说话也必须低下身子,与小孩平视,小孩才能听得清楚。”由此可以想见,教师之于学生的爱,应努力避免演绎成为居高临下的爱,更不可沦落成为我们一厢情愿强加于人的爱,要清楚地知道在人格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况且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内在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和应有的人格尊严。而果真因为爱伤害到学生,容易引发他们产生一系列逆反心理,任性、抵触、自卑、自暴自弃等,而这些又势必会严重干扰和影响教育的效果,岂不真成了为爱所累。
一个真正具有爱心的教师,必然是懂得尊重学生的人,即使历经周折转化了若干有问题的学生,也绝不会在他口中说出“差生”二字,它彰显的是以尊重学生人格为保障的师爱,惟有这样的爱,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领情,否则,只凭一句“我全都是为了学生好”,还是会遇到“爱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尴尬。
提高能力是关键
《中国式离婚》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爱是需要能力的,这个能力就是,让你爱的人爱你”。很不幸,我们有些教师并没有这种认识,此处仅举一例,王晓春老师在《做一个专业班主任》中说到一件事,“过年了,学生满怀爱心送给老师一张贺卡。老师接过来看都不看,往办公桌上一扔,板着面孔道:‘给我这玩意儿有什么用!你考个好分数比什么都强’。多么扫兴!”虽然这样的教师少之又少,但多少可以看出“因爱生爱”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常遇到自己辛苦付出了一大堆,以为学生会感激不尽,却不曾想没有换来学生发自内心的回报与行动,难免因此发了火,还说了一些过头的话。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反省,才知道是自己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对学生紧也罢、严也好,好似“手中紧握沙子,而沙子却从指缝间泻落”,其实就是越想用爱抓住学生,则越发得不到学生那爱的回报。一句话,还是爱的能力有限。
爱是艺术,接受爱也是艺术,而能够将这两者有机融合是需要能力的。师爱是美好的,真正能够将这种美好传递到学生那里已然不易,让学生用他们真挚的爱加以回馈,不提高能力实难办到。仅凭“只要我对学生有爱,学生理所当然感激涕零”的主观臆断,怕是最终只能以失望而收场。运用智慧提高自己示爱的能力,依靠真诚提高学生接受爱的能力,应该成为我们在传递师爱过程中的关键。
借用王晓春老师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准确地领会师爱,恰当地表达师爱,相信师爱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师专业人员的眼光看待师爱,而不是盲目地跟着电视节目里爱的呓语起舞,这就对了”。如果再加上一句,那就是不要总弄得激情燃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