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也是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可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一定就是人们的共识。家长管不了自家的一个孩子,仍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管理着一班孩子的教师;官员从周一到周日觥筹交错忙于应酬,也得要抽出时间去制止教师的家教;社会更加和谐也更加以人为本,偏偏还要对教师宣传“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至于教育自身的推波助澜,不说也罢。有时静下来想:什么时候没有了对教师的苛求,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春天吧?
从教以来,一直很害怕去读模范教师的事迹介绍,原因有三:一是他们那无懈可击的完美和激情燃烧的爱心,总让我有自惭形秽的感觉;二是通篇充斥的安贫乐道、战胜病魔和牺牲亲情,无不在提醒自己“成功的教师一定是不幸福的人”;三是依据教师专业化标准衡量,他们的一些做法居然经不起推敲,甚至毫无科学成分可言。于是,我总怀疑将此等模范教师隆重推出的动机存在问题,似有神化模范而苛求为难大多数教师之意,仿佛教师就应该大踏步地向不食人间烟火迈进。
客观地说,今天的教师待遇虽有提高但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每当教师节这样的日子来临,铺天盖地涌来的依然是高调赞誉,听之感觉良好而受之却不免惶恐;另一方面,在教师群体中稍有出现风吹草动,便会引得全社会步调一致的口诛笔伐。也正因为如此,教育收费、家教、体罚学生等,哪一项不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而站在同样身为教师的角度,二十年来经历的事情不可谓不多,酸甜苦辣也算是尽有体味,却由不得我不轻轻地辩解一下:没有教师是圣人,教书育人是他们孜孜以求的事业,更是他们养家糊口的职业,不必对他们过于苛责求全。
如果有人问:当年你上学时在班级里的名次如何?我想教师的回答一定没有了对学生严格要求的那种底气;如果公务员的工资“阳光”后而教师的绩效工资却迟迟不能兑现,我想骂娘的话也一定会从教师那里脱口而出;如果真要在家人和学生之间分出个谁先谁后的话,我想绝大多数教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当然,还有更多的假设可以指向教师,而答案又常与“春蚕”、“红烛”等比喻相悖。是不是因此就要指责“现在的教师水平和境界太低”?且慢,其实教师也就是普通人而已,水平和境界未必就比其他行业高。
一味宣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会让平凡的教师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总在神化“师爱”的崇高和伟大,也会让大多数教师怀疑自己对学生的爱心有限;至于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摇摆不定,则难免让一线的普通教师无所适从。最近,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有关“家教”地方性立法,也是争议颇多,愚以为无限上纲上宪至师德高度有些牵强,无论最终的结果是“堵”还是“疏”,还得考虑尊重教师合法的劳动权益,毕竟他们也是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之余凭劳动获取报酬亦无可厚非,只是为师者不要“课上不讲课下讲”就好,不要违背学生意愿推销家教就行,况且,在应试和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家教仍有市场需求,一味地指责教师“贪财”难免有失公允。
教师从事的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工作,当我们在要求教师“以生为本”和践行人性化教育的同时,其实也应该考虑以人性的目光看待教师这个群体,他们中没有圣人,有的只是普通和平实,偶尔还会犯下一些错误,没有必要舞动“学生学不好,根子在于教师没教好”的大棒,对教师苛责求全,其实这很没有意思也不现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