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网上看到这张图片,不知怎么就想到了父母之于子女、教师之于学生的关心与呵护。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好,“师者父母心”也罢,无不寄托的是长辈们之倾情付出。但再仔细看看,待放的蓓蕾却似有受压迫之嫌,就觉得它难以茁壮成长。由此很自然想到我们对孩子的好心,是不是也有可能在无意中对他们构成了伤害。浅薄之见,欢迎大家斧正!
在今天的学校生活中,常听到一些教师感叹,“自己的好心在学生那里没有得到好报”。你若问此话怎讲?马上就会有人举例说明:严格抓班级管理,却被学生在贴吧上咒骂;才动手教训两下,就让学生告到上级主管部门;刚毕业没有几天,学生已经是对面相见不相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乍听这些问题,觉得教师的埋怨不无道理。可细想之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全然如此。严格抓班级管理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常施以冷嘲热讽,便也就难怪学生背后骂人;教师虽拥有职责范围内的批评权,但如果无限超越而对学生动辄体罚或变相体罚,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学生自然不服而要上告;真出现了刚毕业的学生和老师之间感情淡薄,为师者恐怕不要发牢骚,而要反思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得法。至于学生犯下错误总喜欢向家长告状、家访演变成为联合批斗会、痴迷升学率而拽入文山题海之类的好心,在很多学生那里一样不会被买账。
站在教师的角度,以为自己的好心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好报,难免有一厢情愿的嫌疑。设想一下,如果教师的点滴好心都能在学生那里开花结果,那么,教育岂不是天底下最简单的一件事了,只要你有爱心就可以成为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事实上,情况远比我们想象复杂得多,其一是教师的好心学生未必都会接受,如教师为给学生多讲些内容而占用音、体、美课,引来学生一片怨声载道;而其二是教师的好心并不能保证都能产生好的结果,如在班级里发动学生为贫困同学捐款,不曾想受助的当事人并不领情;还有不得不说的是,在个别教师那里自认为的好心其实不然,君不见那对学生施以极端体罚的教师,谁不是在事后都要辩解一句“我是出于好心”。
教师之于学生的好心,应当是真正着眼于维护孩子身心健康的好心,而且,有时好心的施加还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尤其要注意不能在好心助威下,干出肆意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之事。记得多年以前,班里有少数家庭困难的学生,我总是想方设法向学校申请为他们免去部分费用,考虑到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便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道交清费用,然后,私下里一个一个将他们叫到办公室把钱款退还,独立的两个人之间的秘密一直持续到这些孩子毕业。时至今日,他们提及此事还对我充满感激之情。
有鉴于此,身为教师出于一片好心欲帮助学生,却遇上“好心没有好报”的尴尬,请先不要急着埋怨孩子不能读懂自己的好心,而应反思是否读懂了孩子的心,以及我们向孩子付出好心的方法是否得当,更要力求避免好心办坏事的不幸。否则,我们极有可能被人批评“相当主观,相当自我中心”,毕竟,好心从来就没有“强加”这一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