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四中校园剪影
最近,读王跃文的新作《苍黄》,但见扉页上引用了《墨子·所染》中的一段话,“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出于职业习惯,便自然想到我们的孩子身处何种成长环境是极重要的问题,环境好则孩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辨善恶、识美丑,环境差则孩子难免在不知不觉中“同流合污”,于是,为师者就不得不思考“环境育人”这个话题,尤其要重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偶有感悟,行就此文,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曾经有一段时间,踌躇满志地把工作的全部重点放在了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上,也确实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无论何时走进班级,看到的都会是学生埋头苦读的情景,自己也因此而认为领悟了教育的真谛。可是,学生的一篇周记却促使我不得反思自己的做法。
“每天当我走进教室,总觉得被一股无法驱散的沉寂笼罩着,我想赶走它,可身边那一张张了无青春气息的脸,让我意识到所有的努力又是如此的苍白……”。在学生的笔下,我聊以自慰的埋头苦读蕴含诸多的无奈;在学生的心中,我引以为荣的规范整齐掩蔽无比的压抑。学生的真情表白让我汗颜,由于自己太过于注重诸于学生考试成绩等一些量化的数据,忽视了是否应该问一问学生的情感、问一问学生的心情,放弃了营造和谐与温馨的育人氛围、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人文环境。
我们可以藉口无法做到“得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为自己开脱,我们也可以告白是“为学生的前途出路考虑”为自己辩解,我们甚至还可将所有的责任往“应试教育”身上一推了之。但是,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容不得我们以牺牲学生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幸福的心情,来换取量化的数据攀升。
如果我们注意探究成功人士的成长历史,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与其所受教育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且不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就“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此类故事而言,无不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果我们有心反思一下社会上“择校”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实际上其中某些学校就其教学硬件而言,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有的甚至还是比较落伍的,为什么还能还能吸引许许多多的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大家看中的是这里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它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就学生而言,在一个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的良好环境中,学习将是大家的共同追求,有惰性的同学会受到鞭策;在一个民主平等、思维活跃的良好环境中,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培养;在一个团结和谐、凝心聚力的良好环境中,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势必没有市场。环境,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种教育力量,也是一种实现自我教育的催化剂。
我们可以设想到:弘扬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以情动人,重视班级的人文环境建设,营造班级内在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构建班级内在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内驱动力进行自主管理,那么,学生将面对的是愉快的学习生活,感受的是前所未有的充实,昂扬的是奋发的精神,体验的是成功的愉悦。如果走向社会,他们又将以积极的心态、幸福的心情面对生活,他们更会正视困难,坦对人生。
我将努力也希望我的每一位同仁都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以良好的环境引导、熏陶、培养学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拓展出一片纯净的天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