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新学期之初,便给自己安排了一项任务,根据上学期书面给出的学生评语以及期末考试成绩,逐一和班里的每个孩子谈话,在解释何以给出那般评语的基础上,重点想听一听孩子们在初三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有怎样的打算。有的孩子口表能力较强且颇具自信,自然是条理清晰和言之有据,有的孩子则不然,紧张之下,说得就难免有些杂乱无序。在我而言,无论对于哪一类孩子,都努力做到将他们的话从头到尾仔细听进,尽量不中途横加打断,确实不清楚之处则示以善意的询问,以明白无误地知道每个孩子在新的学期意欲何为,当然,最后我也没忘记对他们提出自己的忠告。晚上,回想白天的那一次次谈话,忽然想到“倾听”二字,站在教师的角度,能够认真地倾听一回孩子的心里话,不啻为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其实也可称是自身修养的外显,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因为所带班级正是初三最关键阶段,所以大约半年时间内便再难有空打理博客,谨以此文和朋友们暂别,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但凡做教师的,都曾有过与学生谈话的经历,或是处理过涉及学生管理的突发事件。可如果你面对的是宠爱有加的“得意门生”,你也许会静下心来,仔细打听、探寻究竟;而如果你面对的是冥顽不灵的“双有生”,不知你是否会认真地倾听他的诉说,抑或是会用心中早有的一杆“标尺”去猜度他们?甚至早就先入为主地为问题定了性。
应该说,在我们的身边,存在少数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或处理突发事件时,全凭对学生的一贯印象,无意去倾听学生尤其是个别所谓“不服管教学生”的申辩,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妄下结论,也不给予申辩的权利和机会,从而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久而久之,终使学生对教师失去了应有的信任和尊重。
《吕氏春秋》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途中断粮,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熬粥,孔子见颜回先吃了一勺,心中有些不悦,但他假装没有看见,说:“今天我梦见了老祖宗,说是要给我干净饭吃。”颜回赶紧回答:“刚才煮粥时,掉进了煤灰,我怕浪费粮食,就把沾灰的舀出来吃了。”孔子听后由此感慨地说:“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自己亲眼所见有时也不见得就那么可信;人都首肯自己的心思,然而自己的内心所思有时也不一定那么可靠。”在这里,孔子并没有轻下断言,而是非常灵活地启发和倾听了颜回的诉说,掌握了事情的真实原委。他的这种尊重事实、善待弟子和乐于倾听的大家风范,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学习和借鉴。
也许我们的工作很忙碌,以至于我们可以藉口没有时间去倾听学生的诉说;也许我们的经验很丰富,以至于我们可以自信没有必要去倾听学生的诉说;也许我们自认为掌握的材料很详实,以至于我们可以申辩没有必要去倾听学生的诉说。然而,所有的一切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无视学生的感受而不去倾听他们诉说的借口。
我以为,倾听是对学生语言表达、情感宣泄的一种积极反应方式,是增进对学生情感需要、心理体验理解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是实现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相互信任的有效勾通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善于倾听能够向学生展示教师良好的个人修养。因为倾听,可以帮助我们更为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教育互动关系,进而促进预期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天,科任教师气乎乎地拽来了怒目圆睁的张姓同学,说张姓同学无视“师道尊严”,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接手以后,我没有马上发火,而是首先给出五分钟时间让张姓同学冷静下来,然后要求他陈述导致师生双方怒目相向的原因,了解到其实并无违背原则的大错,而是因为今天这位科任老师戴了一条色彩鲜艳的领带,他出于对老师的赞赏才这么说了一句“酷毙了”,引发了周围同学的兴趣,有人就在下面悄声议论起来,实非有意违反课堂纪律。既然如此,便没有必要为此整出太大的动静,于是,我一方面肯定了他对老师的赞赏,但同时也指出了他不该在课堂上口无遮拦,虽然没有预料中的厉声训斥,但他那原本昂着的头不知不觉地低了下去。据说,事后他又主动向老师赔了不是。
上海北郊中学校长郑杰曾在文中指出,“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倾听学生的诉说,了解学生的感受,则是我们优化教育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更体现了为师者应有的品德修养。有了它,我们就会多一份对学生的宽容、理解和信任;有了它,我们的教诲就会开启学生的心扉,深入学生的心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