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已经很久不用了,今天,偶然翻出来觉得很亲切,里面既有很熟悉朋友的电话号码,也有传递祝福与问候的短信,当然,也少不得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发给我的信息。看着它,一些尘封的记忆悄然撞击自己的心灵,一些孩子的面庞重又浮现于脑海之中,闭上眼睛,曾经的初三仿佛就在昨天,虽然我已经轮回至新一届初三。茶香味和着烟草味,在身边蔓延、升腾,冬至的严寒不知不觉中竟被心底的温暖层层突破。静谧的夜忽然送来如丝般的甜美,若有若无却又那般真实,此时,我清楚地知道,那是来自一块普通的巧克力。
在小灵通的收件箱中,我至今保存着这样一则短信:“肖老师,谢谢您给孩子的巧克力!自
从将老师给的巧克力带回家,孩子对中考的态度更积极了!她将巧克力放在冰箱里舍不得吃,每次做作业前拿出来看看,她视之为您对她的鼓励!作为家长,我谢谢您了!”它来自班级里一个孩子的家长,那质朴而真挚的话语,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曾经读到过它的很多人。
让人深感欣慰的是,在后来的中考中,原先基础较为薄弱的这个孩子如愿进入了省示范高中就读,家长亦再三感激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客观地说,送给这名学生一块小小的巧克力,实为不足挂齿之举,谈不上体现什么“爱心加智慧”,却不曾想对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在我而言是始料未及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特别的经历,促使我有意识地思考“教师应怎样艺术地拨动孩子的心弦?”
王晓春老师曾经写过《走进孩子的心灵》一书,通过对几十个教育案例的逐一点评,借以指导家长和教师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后来,他在《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中又对“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即:了解是基础,理解是关键,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和理解学生,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同时,他也申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应“敲门”,要得到学生的允许,万不可轻易闯入,无论家长和教师有着怎样言之确凿的理由。
短信中提到的这个孩子,原先在外地读书,初二时从随父母工作的变动而转入我班,据说在当地时成绩和表现均不错,但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和学习环境的变迁,再加上性格偏于内向,导致她的学习成绩和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相比存在差距,也因此折损了信心。乖巧懂事的她愈发沉默寡言,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能不能通过什么方法让她重塑自信?根据王晓春老师在两本书中所阐发的指导性意见,建立在对这名学生个性特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没有贸然采取“多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表扬”之类的方法,更没有对她学习成绩的不理想武断地提出改进措施,而是通过一些有意无意的举动,向她传递老师的信任,如安排她帮助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适时地向家长通报她在学校里的点滴进步、鼓励同学们多和她交往等,都是我曾经的做法,中考之前,紧张压抑的气氛中,因点滴的进步而送一块巧克力,算是对她一个小小的奖励,结果,这些举措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平心而论,这只能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个案,它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更何况我在做之前也没有预想到会有如此美好的结局,大体上还只是属于偶发型教育行为,谈不上可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王晓春老师曾经说过:“理解也好,走进心灵也好,都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都不可迷信。”对此,我深以为信,也并没有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遇事便来一个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灵”,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教师应努力在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基础上,静下心来,认真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理解学生的“酸甜苦辣”,用最符合每一个学生特点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最终达到“实现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