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初三年级的第三次月考终于落幕。学生讨论着从考场不紧不慢地返回教室,途中闻听有学生小声招呼同伴,说下午不用到校可相约出去闲逛。当时,我有些不悦,心想“现在还不是可以放松的时候,你们怎么如此无所谓?”不好当场批评,便没有立刻叫住当事学生。其实,我倒不是心铁如石,因为学校有令在先,要求学生下午在家自休,作为班主任,我也不便轻易违抗,再加上这次月考学生本就是仓促上阵,成绩难免差强人意,让他们有时间反思也算是好事一件。于是,一番工作布置之后,未正面指责有学生欲借机放松,而是提醒他们:“公等月考,多半失利,失利当批。藉事突然勿批,而反思者固十八九。且学生不玩即已,玩则当尽兴耳。”刚学过《陈涉世家》的学生笑着便知我为何口出此言。事后,仔细想想,学生中经常会出现此类小问题,如果适时给予善意的提醒,当不会演变成为积重难返。结合数天前经历的一件小事,由感而发,写下此文。
那天,在放学的路上,发现班级里的一名学生站在路边和人说话,本没觉得有何异常,可定睛一看,对方疑似社会上混事之人。大约是看到了我的缘故,班里的那名学生迅即离开往前走,我从后面叫住了他,经询问得知对方是其小学同学,现已离开学校在社会上混事,路上遇见便交谈了几句。依我对这个学生的了解,他断然不会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搅和在一起,于是,在相信的基础上,我不忘提醒他:尽量少和此类人多打交道,以免受其不良影响。
说起这无非是小事一桩,因为如此简短的一次接触还不足以让学生也走上混事的道路,但从为师者的角度出发,给孩子一个善意的提醒,全当作是打上一“预防针”吧,想来应该是有用的。从此事延伸开来,不由自主想到:当教师面对孩子身上已经积重难返的问题而一筹莫展时,是否考虑过当初问题还只是苗头,我们有没有给孩子一个善意的提醒,也许,我们会有太多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诸如教育教学工作太忙以致无暇顾及、过于相信学生不曾想事态发展如此之快等,甚至我们的工作习惯原本就是对学生中的问题“擅于整治而疏于防范”。人们常说“教育无小事”,果真按这一理念审视我们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你会发现有太多的看似很小的问题,虽不至于马上演变成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如果离了教师的提醒,全靠学生自我认识和矫正,恐怕有些危险。
以我个人为例,进入教室首先便会看看桌椅板凳摆放是否整齐、地面是否整洁,稍有问题就立即提醒学生纠正,始终这样坚持下来,如今,无论何时来到教室,不敢说一尘不染,好歹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偶尔发现哪个学生的着装发型有向怪异方向靠拢的势头,也会马上给予忠告和提醒,绝不等到学生为保住已然定型的过于成人化仪表而不惜和老师呛声时,才想起来与学生上演一场拉据战;甚至,我还每天都会让当天迟到和作业有问题的学生放学后留下来,既作批评也给提醒,尽管这很零碎以至于被人嘲笑为“事儿妈”,可我却无怨无悔地一届又一届坚持着,也确实最终都收获了学生在学业上的一点成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是在学生中的问题尚处于萌芽状态时,以班主任的身份给学生以适时的提醒,终究没有让它们膨胀为大问题,也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吧。
我从来就不赞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类充满道德煸情意味的口号,以科学的态度审视教育,就应该知道绝大多数孩子当属“孺子可教”之辈,但也确实有那么极个别的学生,并非学校教育或教师关爱就能从根本上予以转化。而即使身为绝大多数孩子中的任何一人,却也难免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适时给予提醒和引导,小问题也会如滚雪球般引爆成为大问题,真要等到那种情况下才想到去拼命救火,可能已经悔之晚矣。
有鉴于此,想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对孩子,哪怕再小的问题,请不要忘记适时给予提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