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提到“家长不必委身去给孩子当什么丫鬟和家丁”,实际上,拿到学校生活中来,也可以说是提醒教师不必委曲求全地哄着学生去学习。话虽如此,却也并非是鼓励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懈怠,相反,作为长者,我们需要掌握的是科学的育人方法与技巧。也许有人会说,有太多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我们不是常可以见到那些教育名师们四处摆场子传经送宝吗?而我想说的是,任你再好的方法与技巧,如果家长和教师缺乏足够的底气,一样收不到预期的良好效果。说的不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前段时间,在给学生讲授“教育影响生活”这一部分内容时,拓展性地提到了“教育决定下一代的质量”,并引导学生思考我所设计的一个假设性问题,即“假如你现在不好好学习,是否有资格教育自己的子女?”,答案无疑是明确的,但以学生现在的年龄却未必能够认真思考如此长远的问题,所以,适当激他们想想未来倒也不是什么坏事。最终,在“有一天,孩子找到自己那挂着红灯的成绩单,身为父母的脸还往哪里搁?”的笑声中,结束了这一内容的学习。
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学生会将这属于未来的问题彻底忘却,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毕竟他们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尚处于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之下。由那天上课涉及的内容,倒促使我思考起当下父母和老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即“教育孩子,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底气?”因为,确实有不少家长和教师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一问题,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凭我是父母或老师,便有资格教育子女、管理学生”,而不清楚仅有资格却不一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甚至还会因为自己的平庸招致孩子的反感与对立。
记得在最近一期的家长学校讲课时,给家长们引用过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的一段,略微作了一些调整,“一些作父母的,自身缺乏人文意识,也没有这方面的追求,出语粗俗无知,竟然还在教师面前大谈‘只要成绩好,其他无所谓’,开家长会的时候,总有家长一直在接手机,大呼小叫,旁若无人;找到教师,先问分数名次,得知重点高中无望,脸色铁青,怨天尤人,算计着回去如何讨罚孩子”,意在提醒家长要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现在回想起来,话里所指的家长即使动用了怎样的非正常手段,也是无法真正教育好自己子女的,因为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丝毫的底气,甚至经不起孩子的质疑与反驳。
常常也在想,什么样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才能从容与自信,现在看来,足够的底气一定是不可少的,而教师的底气又不完全来自身份的赋予,对课程的驾驭能力、对工作的敬业程度、对学生的爱心几何也是众所周知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我想补充的是,教师多读几本教材之外的书籍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多写几篇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持续学习、多做成几件在教书育人生涯中值得学生为你骄傲的事情,也会在一定程度增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底气,否则,只会一味地用强制手段逼迫学生就范,其实正是缺乏教育底气的表现。
孩子倘若能够健康成长,一定是不仅倾注了教师的智慧,而且凝结了父母的心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教师的智慧也罢,父母的心血也好,最终能不能换来理想的果实,还得要看我们是否对孩子进行了正确有效的教育,而不可忽略的是,这样的教育对于我们而言,是否已经让它具有足够的底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