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忙于批改期中检测试卷,以至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完整地写一篇文章。但想想近期如火如荼开展的师德教育,便觉得有话要说,曾经在一次师德座谈会上我表述过自己对师德的认识:一是教师要追求现代人的师德,反对动辄牺牲家人幸福和自身健康;二是倡导师德要与改善教师待遇相结合,反对一味要求教师无私奉献;三是加强师德教育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反对将之无限上纲上宪;四是在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的基础上讲师德,反对单向思维片面要求教师。如果师德教育真能紧紧抓住以上四点,我便举双手造成。同时,我还想补充的是,就教与学这两方面而言,不可只把眼光盯在教师身上,也有必要提醒学生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样,教育专家们才可以不被“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煸情口号所累。贴上自己曾在《铜陵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算是对今天的博客有所交待。
一次,与同事聊天,谈到对学生的认识,我表述了这样的观点:“有一些学生,也许,他们的学习成绩永远无法达到出类拔萃;也许,他们在各类活动中始终是默默无闻;也许,他们太过普通以至于任课教师记不起他们姓甚名谁。但是,他们拥有善良之心,真正是值得我骄傲的学生。”
客观地说,作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我们谁也无法回避升学考试所带来的压力。而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大家不得不同赴文山题海,于是,一边是教师时刻不忘提醒:“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惟有埋头读书才能笑傲中考、高考;另一边是家长和学生格外关注每一次考试的总分和排名,好则“一俊遮百丑”,差则“今夜有暴风雨”。
难道培养那么几个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学生,真的就是我们教育的全部内容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引导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塑造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成长,才是教育的职责所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追求前者而放弃后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批学生:“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只知道享受,不知道感恩;只知道让别人为他着想,不知道该为他人着想;只知道爱他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他人是应该的”,更有甚者,为了老师在课堂上没收了自己的课外书而对老师拔刀相向,以及没有任何理由地将教师残害于圣洁的教室之中。
今天,在我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如果就考试成绩而言,他们算不得好学生,家长和老师对他们在未来升学考试中的命运极为担心,而作为班主任,我常对他们说的只能如此安慰性话语:“只要让老师和家长看到进步,就是最大的成绩”。但是,他们中有人在老师嗓子沙哑的时候不忘送上润喉片,有人在爱心捐赠中拿出了自己的全部零花钱,有人在同学受到欺负时挺身而出,他们用同情心和爱心在告诉我:善良,才是为生之本。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则故事:有一天,他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他没有忿然训斥这个孩子,而是轻声地问她:“你摘这朵花准备送给谁?”小女孩回答说:“奶奶病了,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特别的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培养了你这样的好孩子。”我以为,大师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惟有注重培养孩子学会感恩、知道同情、潜心向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因此,我想对孩子们真诚地说一句:即使我们上不了清华北大,也要时刻让自己保持一颗善良之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