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语言其实有高下之分和美丑之别,相应地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效应,民间不是有这样的俗语“一句话说人笑,一句话让人跳”吗?认真想一想,学校乃是运用语言较多的场所,无论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教育教学,还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学生毕竟还只是处于成长中的孩子,引导他们使用文明用语是为师者的职责,但学生偶尔出现言语不周也无须过于斤斤计较,可教师在与孩子交往中是话语的主导者,且不说为人师表要求我们谈吐优雅,就是单从长辈的角度出发,我以为,也不宜对学生恶语相向,更不能用不堪的言语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有感于此,曾经写下一篇小文,发表在今天的《铜陵日报》,现贴来以和大家分享,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当教师这么多年来,一直引以为自豪的是从未对学生爆过粗口,却不曾想那天犯了戒,说起来事情倒也不算特别,那是一次期中检测之后,本想利用一节自习课让学生反思考试的得与失,无奈中途临时有事离开教室,可等到我返回的时候,却发现教室里噪杂声一片,甚至还有学生嬉笑着在打闹,面对此情此景,便少不得要教训学生几句,更意想不到的是有学生竟不以为然,盛怒之下忍不住脱口而出“混蛋”,或许学生第一次听到我爆粗骂人,惊讶得教室里霎时静得只剩下我喘着粗气的声音。
心平气和之后,我很后悔对学生骂出了与教师身份不符的话,况且,即使当时震住了学生,却也未必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自多那件事情之后,我便时常提醒自己:面对和自己孩子一般大的学生,没有必要更不应该对他们开口谩骂。联想到吴非老师在文章中对教师的告诫:“说差生之类的话,非但是对学生的人格侮辱,作为教师,也是没有丝毫人格自尊和职业自尊的”,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纯净教育语言确实是当务之急。
以我为鉴,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侮辱、讽刺和挖苦学生。可现实的问题是,对学生开口“差生”、闭口“笨蛋”之类的语言,在我们的身边仍时常有所耳闻,更有甚者,还有一些极不符合教师身份的市井恶语偶尔听说。也许,有时教师也是一时情急之下的脱口而出,其实并无恶意,但对学生的影响却长久难以磨灭。吴非老师在《口才》一文说到过这样一件事:“有教师自恃老资格,以为说话过头一点不要紧,学生集合迟到了几分钟,他训斥学生,泼口骂到:‘你们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学生目瞪口呆,说,我们不敢相信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使用这类骂街的语言!毕业多年,这句话却让他们终身难忘。”或许正是由于有这样极个别的教师信奉的就是“打是亲、骂是爱”,便不认为骂学生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种种损人的语言常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以至于学生遇到师德之类调查问卷的时候,很小心翼翼地会写上这样的建议,如“请老师不要讽刺、挖苦我们”或“请老师不要侮辱我们的人格尊严”等。
应该说,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常怀爱生之心,兢兢业业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屑于用有损教师身份的语言指向学生,以于漪老师为例,且不说教育教学和著书立说,就是平日里和人谈话,除非转述别人的话,否则连“差生”二字也是断难出现的,更甭提开口骂出有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话。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类似于漪的老师,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霍懋征、斯霞、李镇西等,都是值得当今教师学习的榜样。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此浅显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何尝不清楚?也正因为如此,纯净我们的教育语言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