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给的对吗?

(2008-11-03 18:51:40)
标签:

教育

教学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前日,偶读一篇博文,至今想来还很生气,作者在文中就发生在教育领域内的学生杀害教师事件大言不惭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怒斥孩子砍向老师的屠刀?也许只有他们的屠刀才可能唤醒我们躯体上坠落麻木的神经”。当时,我便在评论中说到:“这算是人话吗?我以为,只要是挥起了屠刀,就应该怒斥,不信,请您一试?反思当然是需要的,难道只有屠刀才能做到吗?”应该肯定,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高的,没有他们何谈家庭的希望、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也许,我们可能面对的某个具体教师确实存在问题,但最好的办法是不去一味地指责,更不是挥刀相向,而是想方设法提供帮助。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教育终究能够为孩子提供一片蓝蓝的天。

    我是一个极普通的教师,也曾获得过一些成功,当然,遗憾与失误同样存在。也许,我能代表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目前的思想与行为实际,今天,贴上一篇我曾经在《铜陵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想让大家知道,我们也在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同事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孩子对于他所授的这门课程在学习上问题不少,于是,主动请孩子利用体育课时间来自己的办公室,好为他补补课,但是,没想到孩子却借口有其他事情要做而来不了,等到体育课时定睛一看,那孩子却正和其他同学在篮球场上“鏖战”。说完之后,同事不免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难以捉摸。

    应该说,同事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的,对孩子也是尽心尽责的,可孩子为什么却偏偏不领情呢?我想问题的症结在于同事拟给的帮助与孩子的需要之间有出入。孩子可能对这节体育课已经期盼了很长时间,正准备在篮球场上一展身手,而此时老师却让自己去办公室补课,于是,极不情愿的他便想出种种借口搪塞老师。

    静下心来想一想,类似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真有不少。有家长反映说,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总想孩子是不是渴了或是饿了,于是一会儿送杯水或是时常送一点吃的给孩子,本以为这是好事,却不曾想孩子非但不领情,甚至出言顶撞,情况严重的还锁了门硬是不让家长进;也有教师抱怨说,为了帮助班级内的某个家庭贫困的学生,自己带头掏钱并发动全班同学捐款,没曾想受资助的学生非但不感谢,反面有意疏远老师和同学;更有教师愤愤不平地说,自己不辞辛苦地家访,和家长探讨交流孩子的学习和表现情况,学生非但不认可,缺点和问题还变本加厉。家长也罢,老师也好,大家的共同感受是一致的,那就是“好心没有好报”。

    是不是我们的孩子真的如此薄情寡义?其实未必全然如此,无论如何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极个别学生是例外。就绝大多数孩子而言,我觉得有必要为他们辩解几句,对于家长和老师的好意他们是领情的,可能不领情的是家长和老师的给予方式,做作业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家长却不知疲倦地进进出出,问这问那,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干扰;贫困的学生值得同情,他们当然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然而,必定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并不愿意将自己的贫困让人人知晓,更想坚守那么一点点自尊,我以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千万不可用“没有人情味”来形容他们;家访确实是一种密切家校联系的教育手段,但是,如果走进学生的家庭只是一味地批评甚至单纯告状,令人惊叹的是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在《不跪着教书》里提到这样一则奇闻,说某位教师介绍经验居然是一年中到一个孩子的家庭家访了120余次,凭常理便可以判断这已经严重干扰了孩子家庭正常的生活,如此家访问,也就很难责怪学生反感和不领情了。

    我们从来不怀疑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付出,在很多情况下,这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正所谓人们常感叹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有时家长和老师的给予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的付出,忽视了“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进而导致一些给予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适合,此时,这些给予非但不能给他们带来帮助,反而人为地制造一些烦恼,于是,必然引发双方矛盾和磨擦的产生。

    所以,真正的给予应该是针对孩子真实需要的给予,是以孩子为考虑,而不是以“我”为出发点。因此,作家长和老师的,要给予孩子什么帮助的时候,不妨反问自己一句:“你给的对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