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诗人,却很羡慕会写诗的人,寥寥几句便能直抒胸意。终究成不了诗人,但我以为,工作也罢,生活也好,有时带些许诗意其实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尤其现如今从事的是教育工作,整日里和孩子打交道,还必须应对上级交办的各项事务,或许让自己有些诗意才不至于烦恼丛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诗意的情怀》,今天上传以示温故。
今日,王泥老师惠赠印有其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家精品系列”画作的明信片,向来对绘画拙于欣赏的我也不禁被画作的艺术韵味折服,而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那如诗的标题“听风总是无眠”,朦胧飘渺的画面在散发诗意的标题衬托下,竟是那样的闲适与和谐。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王泥老师所展示的富涵诗意的情怀,给我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也促发了我无尽的遐思。记得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诗意的生活》,其中有一段话我至今不能忘怀:“一个人可以不作诗,也可以不读诗,但不可以没有诗意的世界和诗意的生活”,依我浅薄的理解,撑起这“诗意的世界和诗意的生活”的支点便是涌动在我们心中那诗意的情怀。如今,置身于随处浸染着世俗影响的学校之中,教师或许真该拥有一份诗意的情怀。
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在极其困难条件下推行平民教育的陶行知,没有诗意的情怀,何以有那些为人民大众广泛接受的教育诗篇;高举教育民主、科学大旗的李镇西老师,在《心灵写诗》中有这样一句话:“理想的教育就是教育者用心灵在学生的心灵中写下心灵的诗篇”,没有诗意的情怀,根本道不出这教育的真谛;始终追求超越自己和寻找专业尊严的窦桂梅老师在《为生命奠基》演讲中阐述自己的理想:“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没有诗意的情怀,断然说不出这教学的精髓。甚至在我们身边常见到普通老师的教育随笔,诸如“聆听花开的声音”、“心中的幸福之篮”、“生命如水、奉献如歌”等,那诗意的情怀无不洋溢其中。
诗意的情怀体现在超然的苦中作乐之中。教师日复一日的重复性的劳动单调而缺乏新鲜,足以让人身心疲惫,其劳心劳力之程度远非教育之外的人可以想象。唯有寻求苦中作乐,保持天真豁达的心态,才能“耕耘三尺讲台,培养桃李芬芳”。
诗意的情怀蕴含在卓越的教育智慧之中。教师要走出“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桎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和拓展广阔的心灵,进而达到内心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
诗意的情怀落实在亲和的教育行为之中。教师要摒弃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陈旧手段,让教育行为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正如李镇西教师所说:“让儿童可心地唱;收回牵扯的手臂,让儿童回归‘田野’;收回规训的条文,让儿童回归‘草根’”。
朱自强先生说过:“儿童是‘本能的缪斯’,是天生的诗人”,因此,让孩子在充满诗意的生活中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师长的不懈追求。只有用诗意的情怀充盈我们的内心世界,关注教育的点滴小事,孩子们的生命才会更亮丽,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此文曾经发表于2007年12月24日的《铜陵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