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自己刚担任班主任时,很想日后在这个岗位上有所建树,于是,常常搜集名班主任的事迹介绍或经验报告,注意发掘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指导自己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实践,可谓获益匪浅,但同时也苦恼于这些名班主任共有的一条“平等地爱每一个学生”却始终无法做到,为此,我曾经怀疑自己是否具备做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在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的前夕,和一位学生谈话之后,我终于认识到:不必苛求自己一定要平等地爱每一个学生,因为爱是有条件的。那次谈话缘于评选“三好学生”,找到我的学生是一贯成绩优秀且极有可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不满于自己未能当选而当面向我“发难”,说凭自己优异的成绩却不能当选是老师有失公平。据我对这名学生的了解,成绩优异是事实,但“私心重而不关心集体、心胸窄而不团结同学”,不仅让其他学生有意见,连我这个班主任也对此颇有看法。于是,从阐释“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到指出他存在的问题,一番谈话我始终把握的主轴是“一个学生被老师和同学爱是有条件的”,即除了优异成绩外,还要能够做到热爱集体和关爱他人。不知是否这一次谈话对他有所触动,在后来的学习生涯中,他真的有了很大改变。
今天,我仍然没有能够成为“十佳班主任”之类的名班主任,也没有再把“无条件地去平等爱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常挂在嘴边的追求。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爱是有条件的”,例如:要想得到父母的爱,必须做到孝敬父母,更要做到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回报父母;要想得到老师的爱,必须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更要做到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想得到同学的爱,必须做到尊重和关心身边的每一个同学,更要做到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我还特别提醒学生: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当你遭遇父母、老师和同学冷眼相待时,一定要反思身上是否存在影响他们对自己给予爱的问题,并适时加以改正,以让自己更有条件去赢得他们的爱。
当然,身为班主任也都是很在意学生是否爱自己的。如果简单地仅凭班主任这个身份便理所当然地会博得学生的爱,我以为,这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爱自己,我们也审视自己是否具有被学生爱的条件,如:高超的学识、正直的品德、出色的能力和独特的才艺等。如若具备这些条件再加上辛勤的工作,一定会让学生发自心底地爱我们,反之,则会发现学生离我们越来越远。
爱是有条件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惟有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才能促使大家努力使自己更具备条件去赢得别人的爱,与此同时,也才能忘记一些世俗的条件去更广泛地去爱别人。
此文发表于2008年10月6日的《铜陵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