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独流的张四火烧

标签:
天津独流张四火烧 |
分类: 美食 |
十月份自驾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站放在天津静海的独流镇,千年古镇,必有积淀,除了独流老醋,还有号称独流三绝的特色小吃。
独流的几个非遗食品算是很有代表性的,卢记火烧本来没引起太大兴趣,曾经调侃过全国有多少个县市就有多少种火烧,也曾经动过记述的念头,但实在是太多了,之间的差别又不大,同质化严重,写着写着就成了一团面了,难以施加笔墨,难以引人入胜……
走在独流的街上一眼就看见了一个小门脸,尺八长的牌子上写着卢记火烧,碰上了就上前看看,门是锁了的,旁边商户说中午回去吃饭了,按照门上留的电话打过去,问:你要多少?
一下就了然了,言下之意要得多就跑一趟,要得少就不耽误吃饭了。马上回答:要得不多,别过来。吃个火烧还能带着负担?!
车往前开,好巧不巧,看见了个招牌写着赵四火烧,定睛往里一看,料定此处必有玄机,果断下车。
一位老先生正在有条不紊地忙活着,头都没抬,问要哪种的,我说带馅的,看着比绿豆糕大不了多少的小火烧就要了10个,然后就是草纸包装,装袋,一付钱才知道3块钱一个。按照体量来讲,这是我见到的最贵的火烧了。
要是1块钱一个就抬腿走了,3块不走,咋也得再聊出两块的内容来。
边聊边看了下制作过程。面坯擀平抻成长方,上面放油酥,均匀抹平。
张师傅说油酥用大豆油,也可以用菜籽油,都好吃,但用量一定要足,不能减料,成本高就高在这里了。最关键的还在于面坯是油和出来的,并不是通常用水,用水和面自然没这么金贵,就水了。
近几年的价格涨了一些,尤其是非遗了以后,张师傅直言:整条街,我不涨价谁也不敢涨。有这底气就有故事。
从一头边拉边卷,至另一头。
看来是进对门了,老人简单说了一下历史背景,不说100年、200年,老人做火烧40多年了,跟父亲学的家传手艺,几代人在独流老街上开买卖就没动过窝儿,前面门市后面住宅一直到今天,往前数30年独流镇上就没有第二家。
两端不收口,直接卷上,跟京式的圆形烧饼不一样的手法,成品是长方形枕头样。
还别嫌贵,纯手工,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起早贪黑几十年如一人,没人能做到,有,就是名师,只要社会安居乐业,真正的百年手艺会传承很多。
手揪下剂子,等大,匀溜。
匠人的手艺是靠时间锤炼出来的一丝不苟,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个失败环节,丝丝入扣,缓缓生成,要知道张师傅已经年近七旬了。
揉,按,卷,裹……
就看这成品外观即知非一日之功,关键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态度,对待细节的极致能标注内在品质的优异。
独流的火烧除了突出分层,还要有个硬芯,特意装进去的。凭空猜想增加口感的同时,掰着吃的时候不至于整块粉碎。独流火烧不宜抱着啃,禁不起两口,几个下去还不饱肚子,是点心,慢慢品。
看这拿捏的架势,内行就明白含金量了。
最后放进铸铁的饼铛中烙制两面变色,文火,不能糊也不能干,前后翻动6、7次,让水分慢慢出净,慢工细活。
独流的火烧最后是进炉膛内烤成的,硬芯在这个步骤中是控制火烧中跑气的关键,加快熟化过程。
草纸包装,到家就成油纸了。
张师傅听说为老人买的,说老年人爱吃油酥的,密封放三天,外皮不干,油酥的效果最好……,那就干脆再来10个油酥的,结果就是花了60块钱买20个火烧。
独流的火烧不宜当早点,最好当点心吃,尤其是茶点,喝茶的时候就这么一块。回来佐咖啡也来过几回,都好。过去天津老太太推牌九的时候,手头爱放一块火烧,捏着吃解闷。
这要不是当天下着雨,街上没人,搁平时是吃不上这口的……,无巧不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