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食家

标签:
美食物理美食家美食吃货 |
分类: 随笔 |
又刷到傅师傅的视频,这期说美食家,不知道碰了我哪根筋儿了。
他说美食家至少有四个必须条件,首先不光吃还要有观点,然后要有立场和逻辑,三要吃过,四要买单。
四个必须里有三个是流行标签,一是说不能up主一类,只上视频没有思想。二是针对软文、带货、接广告拿人手短。四是吃人嘴短。显然这三个必须没设什么门槛,跟吃没关系,跟品性有关。
傅师傅说相较于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而言美食家的门槛似乎最低,要让按他这般设置,是不高。
但他认为的古今美食家不是圣人就是文豪,孔子、老子、李白、苏轼、李渔……,四个必须条件里一半不具备,这些先人只是擅于写作且把各自生活里极小一部分跟吃有关的情节记录下来,流传开来,便而被冠以美食家?怎么“上层人士”才是美食家备选,甚至包括李世民、乾隆和慈禧,许多人都自动愿意将把美食钦定化、贵族化,跟个人的命运同质了,食奴?这里面多少有点一脉相承的意味。敦煌壁画的作者不是名师是画匠,涟水职高的小裁缝也会是数学天才。
实际上士大夫们未必愿意接受美食家的称号,跟厨子关系紧密的吃货并非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价值主流。
没读过陆文夫的《美食家》。按说应该读过,83年收获、十月、小说选刊应该没落过,但没印象。所以无从知道陆文夫命名美食家的定义,也没欲望了解。我觉得,只有准确定义美食,继而就定义了美食家。美食的标准不一,才导致美食家千奇百怪。
美食,重点在食,并非食器、环境、服务上,这就削弱了众多高大上占比,米其林则占比更小,必吃榜乃是市场运作结果,都不在根本。
美食的必须条件是吃得起,一般家庭能承受,虚头八脑的附加值跟美食没关系,虽然也叫享受,多是给一部分财富聚集者标榜与众不同的智商税。
美食的必须条件是道地,发源地的美食才是真正味道的极致,这里牵扯到食材、食俗、食史等,千锤百炼才得以立命安身,仿制、创新都是背离,味道的根子只在源头,就像书法谁也不照着清人学,写诗的都向唐人取法。美食不仅在庙堂之上更在乡村野肆,宫内御厨全是来自民间的高手。全世界各地的地道家常菜构成了美食的绝大部分,宫廷菜、私家菜、米其林不是主要,它们都不是味道之源,是枝微末截,不可以贵为美,本末倒置。
由此,能吃到、品鉴出各地家常菜的美妙之处的,即美食家,美食是道地家常,并非暴殄天物。
美食家是评论家,敏锐的感受最终通过语言文字表述清楚,传达准确,总结、归纳还需要逻辑。
美食家具有公共属性,评价菜品好坏是基本功,客观公正是底线。批评是促进、改善和进步的原动力,远远比吹捧要重要得多。不说、不直接说、换个场合私下说都不是美食家,至于水平如何可以争论,毕竟是给别人看的,有导向性就有误导性,不能牵扯利益与私情。
美食家还须会动手,品评的能力不光靠舌头,不会画画儿的评不好画,不擅做菜的不是美食家。美食家更须是旅行家,寻找发现美食不仅仅在都市里,到过地方足够多才能吃到足够的特色菜,才会类比、推断,才会有鉴赏力,换个地方往往就没了或者走味了。坐地吃只能练出吃货,足不出户网上淘买难成藏家。
傅师傅没说自己是美食家,但显然他说的美食家四个必须他都做到了,尤其是第四点,特海派。凡提美食只在吃上下功夫的,都难是美食家,功在吃外,美食家一定出自吃货。
美食家的前提须是旅行家,吃万里路。傅师傅说当个美食家要有才也要有钱,有才并非口是才情,有钱支撑旅费非餐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