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陶瓷馆康熙瓷器书法

标签:
瓷器康熙书法故宫 |
分类: 收藏 |
年票去故宫每次都看陶瓷馆,在收藏之前可是一眼也没看过。
陶瓷鉴赏最直观的是型、釉、画工,基本用眼看就有感受,其它的则须上手,在地摊摸爬滚打出来的再看官窑器物,有更独特的视角。
比如说书法。
清康熙青花万寿尊。
在陶瓷上大面积写字不确切从何而始,大约清代开始流行,是说装饰手法并非落款。
清人推崇汉文化,在瓷器上写诗文是一个表象,题写远远比绘画要晚很多,画片的意境更直接,一览无余。而诗文则要求相对高的文化修养,别管受众还是制造者。
万寿尊的篆书突出的是整齐工整,有特定的仪式感和追求,从书法角度来讲没什么艺术性。前阵子市场拍出了一只,都关注在一万个寿字上。
清康熙《万寿尊赋》笔筒。
相对于篆书而言楷书更见功夫,但陶坯上写字根部不同于纸绢,基本上很难表现书法魅力。清代早期的官窑器也未必提倡个性,馆阁体流行的时代,正楷是主流。
仔细看这件作品,整体工整但笔划毛糙,气运上通篇软弱无力,如果不是作者书法功底的问题,那就只能是工艺原因了。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
整体拘谨而不得放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性。
民窑的东西看多了,头脑里全是对于官窑登峰造极的期盼,等到登堂入室后才发觉,有些就是各传说,清代瓷器上的青花诗文算一个。
清康熙青花《前赤壁赋》笔筒。
这件赤壁赋的书法备受推崇,实际上仔细端详也属一般,
清康熙青花山水凤尾尊。
看着题款,一般得不能再一般了。
青花以文字为主的器物上追求工整,如果以画片为主,字就下滑的厉害了。多怎也是画易字难,无论纸上还是瓷上。
著名的十二花神杯可以说是画、书参半,在手里把玩的器物最讲究文雅,也就是这样了。
清康熙矾红墨彩描金开光人物瓶。
有说釉上粉彩写字会比釉下青花容易些,在故宫陶瓷馆展示的康熙瓷器里看不出来,珐琅彩可以更工整一些,但感觉并非全是彩料工艺上的原因。这从乾隆以后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察觉到,尤其是过眼无数的民窑产品,书法精绝的有不少,这里面的逻辑值得好好捋一捋……,可惜前无古人。
从书法角度针对明清瓷器鉴赏是一条蹊径。
前一篇:瓶说棚话——芋头·芋仔
后一篇:立冬·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