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膏腴村戏台和善慧寺

标签:
365戏台膏腴北齐元代 |
分类: 游记 |
根据弘治三年铁钟的铭文以及老人们口口相传,由张材旺记录整理的村史资料,我们可以勾勒出千年古刹的粗略历史。古寺座落在村子的大东门外,占地四十余亩,初创于北齐天统二年(566),北宋嘉佑八年(1063)改额“善慧寺”;屡遭兴废,历代多有修葺;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寺院建筑和佛像都保存完整。可惜,在梁思成先生访问后的仅仅数年,古寺就被汉奸拆毁,建筑木材被烧成木炭供日本军人烤火,佛像不知所踪……。全寺建筑,只剩下一座明代建造的九层砖塔,苟延残喘,保存到了今天。在村东,我们终于寻到了善慧寺的旧址。古塔尤在,只是被各式各样的民居层层包围,在残阳下茕茕独立。塔的底层小半被掩埋在泥土之中,塔身开裂,向东歪斜,已有倾覆之虞。
“山西襄汾县汾城乡北膏腴村东善惠寺,寺门内树九级砖塔一座,塔后为佛殿基址,此塔虽屡经重修,但相传建于北齐。汾城乡,清属太平县,《道光太平县志》卷十四记此寺云:“善惠寺,……内有浮图,高九层,北齐天统二年(566年)建,初名敬屈,宋嘉佑八年(1063年)赐今额。”太平县隶属汾阳府,故《康熙平阳府志》卷三三亦记此寺:“太平县善惠寺,……北齐天统二年建。初名敬屈寺,宋嘉佑八年赐今名。明初并慈化院入焉,置僧会司。”塔建殿前,仍沿旧制。此为现知有可能是唯一的一处殿位于塔后的北齐寺院遗址。唯以该寺尚未进行详细调查;方志纪录又未说明建年来源,因不便栏入文内,谨附此备考。”
(宿白《东汉魏晋南北朝佛寺布局初探》,《庆祝邓广铭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P.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