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里“被妖魔,难成活”一语,灵感来源于“不疯魔不成活”。
“不疯魔不成活”其实是指一种职业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极痴迷的境界,无论对戏还是对事物具有一种深深的迷恋,这种迷恋让人深陷其中,如痴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科学巨人等等能成就一番大作为者,不乏疯魔之辈,唯有此等痴迷投入才能终成大器,完成大业,故有“不疯魔不成活”之说。高尔夫运动之于中国,却是在不断被妖魔化的过程中艰难成长到今天。
同济大学高尔夫学院院长邱灿华在微博上指出,“高尔夫在中国被妖魔化,实际是政府和开发商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尔夫在中国已成为一个政治话题,如何寻求高尔夫的共赢发展,是各级政府和开发商们需要扪心自问的问题。”
邱院长一语道破症结所在,高尔夫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和切实明确规范的时刻了。难成活其实是想说高尔夫运动现在不尴不尬的境地,所谓风光所谓富豪运动背后的艰难又有多少常人知晓?难,并不是进行不下去了,是艰难,但假若再这样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处境地继续下去,高尔夫运动恐怕就真的难以在中国成活了。
高尔夫球运动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进入中国,如今,全世界有超过三万个高尔夫球场,其中59%位于美国,19%位于欧洲,12%位于亚洲,其余的分散在世界其他地区。在中国,高尔夫休闲场所主要位于高度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北京、上海,山东省和福建省等。自2004年起,由于担心开发商违法占用农田兴建度假场地,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暂停高尔夫球场的开发建设,但尽管有禁令的存在,开发商们还是可以从地方政府获得批准开办建设,或者将高尔夫球场称作公园或者空地,以规避相关规定。许多人还利用中国地产行业的繁荣,将高尔夫开发项目转化为暴利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正是这样的前提和现实境遇,高尔夫在中国的身份和认同一直都是畸形的和不健康的,乃至之后被妖魔化的形象。以至于这项健康的高尚运动与魔鬼成为相关的事物。这样的误解还将持续下去,没有商人或者政府官员愿意去为这个概念的歪曲埋单。
既然从来到中国之初就被妖魔化,为什么至今没有人真正去为其正名?牵一发而动全身,谁都知道这个道理。如果不早懂,等到全身真正都有病灶的时候,想懂就真正的难上加难了。说到底,开发商、政府、失地农民的问题已经箭在弦上,必须直面了。
阅读链接http://news.ynxxb.com/content/2011-6/1/N95132611204.aspx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