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只是一项运动而已,原本不是什么问题。但高尔夫到了中国,却成了一个大问题,确确实实的大问题。一项运动变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极具敏感性,这其中的过程本身才是真正的问题。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一则节目,迅速将石林高尔夫球场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广泛的热议与探讨。各相关部门、失地农民、当地政府、媒体、经营者以及喜欢这个球场的高尔夫爱者们,乃至经济学和其他学界纷纷各抒己见,大家讨论的热点主要还是集中在高尔夫发展,经济发展还有农民衣食等几大方面。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明确要求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清理已建、再建的高尔夫球场项目。国土资源部也“三令五申”严禁。7年过去了,实际上,“禁而不管,蓬勃发展”的局面却是愈演愈烈。据媒体公开报道资料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经完成兴建高尔夫球场600余个,这其中还不包括正在兴建的以及大量的练习场。真实的情况则是这样的:全国高尔夫球场数从7年前的170余家暴增至1000余家,仅首都北京周边的高尔夫球场的面积就相当于5个宣武区的面积。
在数量如此众多的高尔夫俱乐部中,拥有牌照的仅有10家,其他则属无牌照运行。既然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我想这些项目中,肯定不止是石林高尔夫一家是违规的。蹊跷之处就在于,《焦点访谈》这个报道看起来也不是一个关于高尔夫违规项目的持续的系列曝光报道,仅仅是个案报道而已。既然是个案,为什么就偏偏选择了石林高尔夫?又或者,央视的报道有从侧面委婉传递国家即将对于高尔夫项目展开重拳整治之意?但这也不对,按照房地产商人们宣扬的说法,作为首都的北京,土地资源才更稀缺和珍贵,那么首先应该整治的是从首都开始才对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云南因为其资源和气候上的优势,已被高尔夫圈子里的人认定为国内最有潜力打造“高尔夫旅游天堂”的地方。而要打造起高尔夫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或者说旅游链条,仅有一两个高尔夫球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让高尔夫在云南成规模才能够形成这样的“气候”。比如在美国、或者拿近些的日本来说,新近在微博上流传的一个日本高尔夫球场地图上所标注的球场有近百个。于是,对于云南来讲,从年初旅游系统打出的“高尔夫旅游”到发展“旅游大省”等等,高尔夫都被定位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同样,也因为高尔球场的这种与土地相关的敏感性,这些战略发展似乎也变得有些尴尬,更显蹊跷了。
尴尬就尴尬吧、蹊跷归蹊跷、事实归事实:石林高尔夫球场项目违规了,这是事实;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也是事实;经营者的权益同样也遭受了损失,这也是事实。还有一个事实是,叫停项目之后,将现有球场恢复成耕地将话费巨额资金和周折,这又将如何解决?经营者的损失又将如何得以保全?这些都是事实和问题,都不可否认和躲避。
行为至此,我们禁不住要想和要问:高尔夫未来之路如何走?相关部委何时能出台规范的发展规划及审批程序?因为,仅仅是叫停或者处理几个人,对于全国的高尔夫乱象没有多少帮助,而应该回到根子上来真正解决问题。根子上的问题不解决,未来还将造成更多的麻烦,而麻烦中的各方利益受损者,还将继续无休止地麻烦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