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持续的降雨,让人异常思念阳光。
同样的雨,在一部伊朗影片中也在下着。每一个雨滴看不见是用什么连成线,电影中,三个伊朗女子的生活也是如此……

6月号的《看电影--午夜场》里,看到了一篇对上海电影节的冷嘲。说:电影节做了这些年,还像是一个六神无主的人,光惦记着给佛巾金,佛本身的材料腐朽了却不管不顾;说:电影节把最重要的电影忽视了;说:上海电影节每年选来的参赛片都毫无亮点……怎么看,自己的心里怎么难受,不禁凄凄。想起第一届上海电影节时,好友们曾从杭州专程去上海看了一整天的电影,大呼:过瘾。
个人没觉得上海电影节差到文中所述的地步,因为,在电影节中展映的不缺好电影,更可以坐下细细着磨。第九届时的参赛影片《咖啡吧》就属于这一类的好电影。它打开了一个新视角,让我们观看了一个老故事。
《咖啡吧》的故事是发生在伊朗,生活在德黑兰老城区的三名女子的故事,女子的年龄段有些类似《20·30·40》。瑞芭(40)经营着一家小咖啡吧,并以此养活一家老小。她的丈夫不务正业,成日无所事事,生活颓靡放荡;年轻貌美的萨洛美(20)希望能同自己所爱的艾比成婚,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仅靠一家小修车行维生的艾比却连举办婚礼的费用都无力承担;萨洛美的邻居、人到中年的莫洛柯(30)喜欢音乐和运动,希望能以此留住青春。她爱着法瑞芭的弟弟、艾比的好友柯斯洛。虽然年轻的柯斯洛也爱她,但却从没想过要娶她为妻。
所有20、30、40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天天发生,自己都是其中的一员。只是,故事换到是在伊朗发生,总会引起更多的好奇。我们只是通过战争知道了伊朗,此时,经历了电影真正去了解伊朗。虽然战火不断,可是伊朗的人民还在如我们一样地生活着,一样重复着爱情、婚姻;幸福、悲伤。
LG曾有个电影剧本的想法也是把场景放在了咖啡吧。也许,每一种热热的饮料都会让人在冷雨夜想起许多故事,所以导演萨姆·穆哈德姆也把自己的电影片名就叫《咖啡吧》。电影的画面制作很简单到有些粗糙,可是,三个女人的故事却被导演用段落式结构、轮回式的时间精心地联系在了一起。当相似的场景换了个角度地被重复时,又让我想起了《红·白·蓝》。
精心的叙述结构、简单的故事、异域风情的国家,这些,都足以让人们在电影院中细细品味《咖啡吧》。再简单的制作也有它的经典,经典的镜头出现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在莫洛柯的婚礼上,披着婚纱的莫洛克走过一个走廊,人们在夹道欢迎新娘。莫洛柯却看见了死去的旧爱霍斯洛,被霍斯洛失手杀死的法拉比的丈夫,失踪的萨洛米,不再失明的萨洛米的父亲。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微笑,似真似幻。
浓浓的人情味,总以为在东方电影中也会被细细描画。非常意外,《咖啡吧》的导演却有着如此的浓情蜜意。忘记是在哪电影中的对白了:
“你不会说法语怎么呆在法国?”
“你不知道世界有两种东西是相通的吗?艺术和美食”
链接:
导演萨姆·穆哈德姆
片名:Café
Setareh
译名:咖啡吧
制片国:伊朗
放映时间:100分钟
导演:萨姆·穆哈德姆
主演:Afsaneh Baygan
Haniyeh Tavasoli
导演简介:

萨姆·穆哈德姆生于1969年,曾在电影培训中心学习电影制作,1999年摄制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