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良心良知 |
“昨天,我们为黄河漂流探险精神感动;今天,我们为黄河漂流精神树立丰碑;明天,黄河漂流精神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6月13日上午,黄河漂流探险纪念碑奠基仪式在郑州花园口举行,纪念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
●20年前,勇士征服黄河
从海拔5000米的巴颜喀拉山的黄河源头,到渤海之滨的垦利县三角洲的入海口,20年前,黄漂队的勇士们战胜了严寒、饥饿、高原缺氧,征服了雪山、激流,经过了道道峡谷险滩,一寸不落地完成了全程5464公里、落差4831米的黄河探险漂流。
1987年4月30日至9月25日,由20名队员和15名记者组成的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首次完成了人类在黄河上的无动力工具漂流全程,同时,也实现了中原儿女在中国江河漂流史上征服长江、黄河两大江河的壮举。
●遇激流,七勇士遇难
“这是我们当时的队长雷建生,英雄啊,已经长眠在母亲河的怀抱里了。”凝望着花园口黄河岸边展出的当年漂流时的照片,昔日黄漂队队员郝景川和贺仲恺眼圈红了,当年一起在峡谷的激流、漩涡中跌水的情形,永远不会再有了。
1987年6月19日,洛阳和北京两支黄漂队都在落加峡下峡翻船,雷建生被黄河激流吞没。“我们同样是凡夫俗子,没有食物会饿死、掉到冰河里会冻僵、撞到岩壁上会流血,只不过在历史需要的时候我们站了出来。西方探险家准备首漂黄河的消息,激发起我们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或许是历史选择了我们,也或许是我们选择了历史,我们没有退路。”
20年后,再回首当年漂流黄河的情形,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队长袁世俊依然饱含激情。
经过近150个日日夜夜,黄漂勇士们实现了人类漂流探险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次壮举,让世界探险史记载下了中国人首次用无动力工具完成对黄河的全程漂流探险。
在那次黄河探险漂流活动中,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北京青年黄河漂流探险科学考察队、安徽马鞍山爱我中华黄河漂流考察队3支队伍中,共有7名队员遇难,其中4名是河南的队员。
●为纪念,勇士再漂黄河
“建生、保洛、红军、宁生,我们想念你们!”13日上午的奠基仪式上,袁世俊、巴鲁、马云龙等当年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的21名队员和记者相拥而泣,大声呼喊已逝队友的名字。来自当年北京和安徽马鞍山黄漂队的5名漂流队员也参加了奠基仪式。
据了解,今年9月份,新一批黄河漂流勇士将踏上漂流探险之路。
■众多光环压在身必然会“翻船”
黄河漂流刚刚结束时,曾有出版社希望于忠元就黄河漂流能出一本书,但是他拒绝了,理由是,想法不成熟,以后再说。这一过就是20年,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过来人对黄河漂流又有了哪些新的反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时有些过于冲动性和盲目性,甚至有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在里面,其实漂流就是一项体育运动,和外国队员一起漂,或真是谁先漂了也不算什么。”于忠元说,其实当时很多人根本不懂漂流。连漂流是什么都不知道,是把这件事当成一场战斗,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圣战者。
马云龙认为,“漂流”就是“漂流”,不要赋予它太多的政治色彩,把本不属于它的众多光环压在身上必然会“翻船”,负载了太多的压力和希望就脱离了运动本身的含义。袁世俊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说,当时在整个大环境下,经过媒体和环境的渲染,漂流队员已经有了要“不成功则成仁”、“马革裹尸还”的感觉。
■如果装备齐全队员也许不会死
1998年漂珠江时,漂流队员已经更加理智,在条件不具备情况下,便放弃了“雷公滩”极险河段;“雅江漂流”中,在未查清峡谷水流情况下,队员们弃舟登岸,徒步穿越峡谷,而不是像12年前那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马云龙对此非常赞同,他表示漂流探险运动不能避免死伤,但要尽量减少死伤,将其减到最低点,而当时的黄河漂流队在经验、技术、设备、资金都有很大缺失的情况下,靠勇气冲滩的精神是可敬的,但在以后漂流运动中是不可取的。他回忆道,在黄河漂流刚刚结束后,美国探险家白珍妮曾经找到他,当得知中国队的设备如此简陋时她表示非常惊讶。他告诉记者,在拉加峡队员是因为太冷了,才很快失去体力,而雷建生更是被岩石撞击头部致死,“如果当时有几件保暖救生服或有头盔的话,也许他们就会活下来。”马云龙停顿了一下说道,“不过在当时,我们不仅没听说过这些装备,就是知道也没钱买。”
北京队在3支队伍中装备最好,不过也都是东拼西凑来的,找来的军用地图和钢盔已经使其他队非常羡慕了,当时北京队曾在国家水上运动中心短期集训过,获赠了几支淘汰的专业用桨。于忠元说:“这在当时对我们来说就跟宝贝一样,大家都抢着使,结果没多久就全坏了,而我们自己的桨又大又沉,既不好使又不方便应变,还打掉过一名队员的4颗牙。如果是专业桨肯定就没问题,不过听说这种桨要好几百美元,根本买不起,现在想想好像那会儿外国探险队都使用这些专业设备,我们没钱买不起也不放在眼里,有些小米加步枪的精神。”
在整个漂流过程中,北京队条件最好,共有20万元资金,河南队整个漂流过程下来仅花了9.3万元,而马鞍山队的情况更惨,队员说:“我们当时很快就没了资金,后来可以说是靠着唱歌跳舞、卖小商品,一路要饭坚持下来的。”
“当时支持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和信念,在峡谷地区许多地方都是无人区,前面是什么情况完全不知道,所谓打前站的队员进行水情考察也是很表面化的,可以说大家就是在闯,在碰运气,一个大拐弯后面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于忠元说,“出危险的可能性太大。”
■自然是不可“征服”的
在为黄河漂流印制的首日封上,在显要位置印着“征服黄河巨龙。”而翻阅当时的媒体报道,“征服”一词比比皆是。于忠元说,“通过我们的实践经历,我改变了这个看法,其实自然是不可以征服的,你只能去了解自然,熟悉自然,才能适当地加以合理利用。”
“漂流”是一项确确实实的勇敢者运动,它是人类向自身的挑战。在漂流中,人类可以真正认识自己、认识江河、认识自然。他说,“漂流”发展到现在,可以分为“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漂流”、“旅游漂流”,以前从来没想到过漂流会这么普遍,漂流也正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参与,“漂流”的本来面目也正被人们所接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