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故事:美丽冻人的人文逸事 |
朋友来了有好酒,昨天晚上醉了。
陈俊彦是我高中时的同学,21年后重逢,自然是要喝酒的,而且一定要喝醉。
老同学相见,分外高兴。酒一开始,我就提议一口干,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说,葡萄酒怎么能这么喝那,要一点一点地品。我顿时感到自己很可笑,平时人五人六的教别人对葡萄酒不要牛饮,要讲究品味,轮到自己怎么就把不住了。于是对大家维护葡萄酒规矩的心情表示敬佩,小口小口地品。
俊彦说他很少喝葡萄酒,不知道怎么喝,听说还有很多的讲究。
在这样的场合,似乎并不适合高谈阔论,以免显得自己招摇。就说,想怎么喝就怎么喝,不用讲理,更不用讲规矩。
老乡王斌国在政府部门干了个处长,平常吃喝应酬颇多,对葡萄酒有些研究,大谈葡萄酒对人体健康的好处,最后特别强调,葡萄酒对男人的肾特别好。
我啊了一声,第一次听说。
王处显然对自己知道了我们不知道的葡萄酒知识感到得意,兴之所至便叫服务员拿来一瓶雪碧,说是兑雪碧更好喝。
这让我始料不及,我和董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脸的无奈,心想:这老兄的酒课真是特别,作为东家,怎么能阻止客人的要求那?他想怎么喝就怎么喝吧。俊彦看我们不加雪碧,也没有加。过了一会儿,我发现王处也没有再加雪碧,可能是加雪碧影响喝酒的速度,索性也不加了。
酒过三巡,同学互相敬酒,老乡新识也是频频举杯。俊彦和王处还是远房亲戚,举杯互敬自然也是免不了的。你方敬罢我上场,来而不往非礼也。刚喝了两下,觉得这样不过瘾,半杯半口地喝,已经无法满足逐渐升温并高速传递的感情交流,就一再破坏规矩,于是酒桌上又恢复了传统喝酒的氛围,大口干而且是不得不干。
老乡酒喝完了,同学酒和完了,朋友酒喝完了,合作酒也喝完了。最后自然过渡到划拳过关,不得不划不得不应的程序。于是大家都伸出拳头,较量着智力和酒量。吆五喝六的声音将感情交流的氛围一下子提到了极点,痛快酣畅。就这样,6个人喝了7瓶干红,最后都二麻二麻的了。
记得刚接触葡萄酒的时候,先学的就是喝酒的讲究。快10年了,跟老师、专家们把葡萄酒的规矩翻来覆去的炒熟了,也没见自己讲究起来。每年一度的葡萄酒学院庆典和行业品评会,除了端坐在品酒桌上正儿八经的讲究过,饭桌上大家都原形毕露,大口的喝酒,整杯的干,不醉不归,全然忘了喝酒的讲究。包括老外,本来很矜持的讲究着,到后来也被中国人同化了。
呵呵,在感情交流的场合,葡萄酒是也只能是用来喝的而不是用来品的。也许老外很讲究,但是到了中国,也得入乡随俗哦。中西结合,用白酒的方式喝葡萄酒,想起来可笑,用起来却很中国。
这样的喝法,让老外觉得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市场实在是太大了,我们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酒风/文 2006年4月5日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