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读改编版《西游记》,播下阅读经典的种子

(2025-05-23 21:26:23)


完成上一本《三国演义》的共读后,我们就进入了《西游记》的共读。断断续续读过很多版本的《西游记》,也从不同渠道了解过《西游记》中的故事,当然更多的故事来自于电视剧。上次读《三国演义》我觉得几十万字的文字量已经是很多了,没想到这次共读的《西游记》分上下两本,竟然有140多万字。说真话,如果不是我答应孩子们一定力作榜样原原本本读完全书,我真怕自己坚持不下去。

本来答应孩子们利用五一小长假我要读完,但是文字量实在太大,我食言了。后来去上课的时候,我如实告知,但是我说我会尽快读完,到21号晚上,我终于读完了全套书。一个月不到,我终于又读完了一本大部头的著作。看着摆在书桌上厚厚的两本书,想着翻阅过的多达1104个的页面,回味着进入脑海的每一个文字,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我也曾经跟孩子们说过,如果大家能跟着我一字不落读完全书的,即使无法全部理解书的内容,在他们的阅读经历中甚至是人生经历中应该都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坚持阅读不但丰盈自己,更是对自己意志的一种考验。当然,140多万字的一本书,一个月不到,要全部读完,对五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在篇首的“阅读指导”中,有孩子做阅读规划的时候说,准备用三个月读完全书,我们因为是每月共读,时间上有点紧,所以即使不能全部阅读完,我也不苛责,我跟孩子们说可以挑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阅读,以后有机会还可以继续阅读。

 

听到全书有140多万字,也许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产生疑问:这又不是原著,又是给孩子们编著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文字呢?

作为国人,我想多多少少都知道点《西游记》的故事,但是大多呈现碎片状,但这本书保持了原著100回的章回体样式,故事是非常完整的,比如对于唐僧西行取经的前因后果,我们在其他改编版中了解得不多,电视剧中更是一带而过,但这本书中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外,这本改编本的读者更多的是小学生,所以编者虽然删除了原本中大量的诗词,还删除了重复的故事情节,但把一些特别有趣的情节补了回来,为了减少阅读困难,书中对一些难字、难词、典故、俗语、宗教词汇等还作了注释。还有为了保持原著的魅力,编者基本保留了原有故事的精彩。这样一来,才会有这本140万字的小学生课外读物。

记得在读前一本《三国演义》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读得模模糊糊,孩子们更是有阅读困难,但这本的情况有所不同。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这本书我们基本能读懂。原因就在于曹文轩、陈先云团队有着不一般的改编智慧,他们不是简单地削减内容,而是通过精心重构,保留了原著的核心叙事骨架与文化精髓。从猴王出世到三打白骨精,火焰山至取经成功,关键情节一个不落,却巧妙地将语言"翻译"成孩子们能够理解又不失文学美感的表达。这种改编不是对经典的矮化,而是一种教育学意义上的高度尊重——让经典真正可被儿童所接近。

为语文教师,我尤为欣赏编者对文学性的坚守。在许多流行儿童读物趋向碎片化、浅表化的今天,这套《西游记》依然保持了完整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当读到改编本中描写猴王"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这样的句子时,我能感受到编者在简化语言与保留文学韵味之间所做的精妙平衡。更可贵的是,书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未因改编而扁平化:孙悟空依然兼具神通广大与顽劣不羁,猪八戒照旧贪吃好色却也憨态可掬,唐僧还是那般慈悲为怀又有些迂腐。这些立体的人物形象为孩子们阅读之后提供了丰富的讨论素材,也让孩子们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人性的复杂与成长的曲折。

然而,改编经典永远是一种充满张力的文化实践。作为老师,引导孩子时也时常面临两难:如何既保护儿童对经典的兴趣,又不让他们停留在表面的热闹?如何处理原著中某些与现代价值观不完全吻合的内容?例如,孙悟空被紧箍咒约束的情节,既有服从纪律的正面教育意义,也可能被解读为对个性的压制。还有看到唐僧人妖不分,一次又一次驱赶孙悟空,很多学生不光觉得唐僧很固执,甚至会产生憎恨唐僧的感觉。我准备在接下去的共读分享中不回避这些复杂性,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开放而适度的讨论。我想通过互动体验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也明白人有两面性,事也有两面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和事。

当然这个改编版中还是有些小学生无法理解的困惑,比如佛教的因果轮回、道教的炼丹修仙等思想,学生一般是缺乏相关知识的,因而可能难以理解人物行为动机,如唐僧一心取经的执念等。

不过这也很正常,通过阅读增长知识,成长自我是令人欣喜的,但在阅读中产生适度的疑惑,也能激发学生更好地去探索,这也是阅读的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儿童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经典的滋养。曹文轩、陈先云主编的这套《西游记》,恰如一位智慧的向导,牵着孩子们的手,走进那个充满神奇与智慧的神话世界,也让我有了更多对待经典与儿童关系的深刻启示。经典改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的价值不在于替代原著,而在于为儿童铺设一条通往原著的桥梁。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是陪伴学生走过这座桥,在他们心中播下经典的种子,静待有一天,这些小读者能够自信地打开原著,与吴承恩展开直接的对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