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幸福课——读《幸福力教育》有感
(2025-05-31 01:47:38)这个月因为和孩子们共读140多万字的《西游记》,叙事者共读的《幸福力教育》的阅读完成得有点晚了。今天是月末第二天,凌晨才读完,但是因为明天有事情,可能无法静下心来写读后感,所以今天即使再晚,我也要将自己的点滴读书感悟记录下来。
合上王薇华《幸福力教育》的最后一页,窗外月光如水,缓缓流淌在窗台上,也无声地浸润着我心底。书中描述的焦点效应、透明效应、伤痕效应……这些陌生词语却宛如旧识,瞬间点醒了诸多教学日常中那些屡屡困惑我的情境——原来那讲台下躲闪的眼神、欲言又止的羞涩,都并非偶然,而是心结锁住了孩子的声音。我心中豁然明朗:学生身上那些难以言喻的障碍,原来都有名字可循。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室瞬间沉入寂静,只有窗外微风轻轻拂过树叶的微响。当我们叫起那些个很认真听课,但又不太敢举手的孩子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微微垂着头,手指紧张地揉搓着书角,眼神闪烁着避开我们的视线,仿佛自己正立于聚光灯中心,唯恐回答出错招来嘲笑。现在看来,这分明是书中“焦点效应”的活生生写照:人总高估自身在他人眼中的瞩目程度。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是批评孩子的胆小?还是无视孩子的紧张呢?我想当我们明白这是
“焦点效应”的一种呈现后,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那就是理解孩子、包容孩子,同时也改变我们的应对措施,比如我们可以微笑着轻轻放下粉笔,柔声对孩子说:“可以把你的答案写在纸上,老师等你一会儿。”我们也可以说:“你可以坐下和同学轻轻交流,相信你能说得很好。”我想,你给孩子一份理解,孩子以后一定会还你一份惊喜,因为真正的教育智慧有时恰恰在于,替学生卸下心头的聚光灯,让思维的微光得以从容生长。那焦点效应的高塔,其实只需轻轻挪开一些灯光,就能让躲藏的身影自然舒展。
记得我在读初中的时候,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我心中非常难受,因为我学习成绩一向比较好,在我看来,那次考试是我最大的败笔。我痛苦,我失望,我自卑,但我又怕被老师发现,所以在课余我不愿看到老师,有时候实在避免不了,我也是低着头,不敢与老师进行目光的接触。有时候老师发现主动叫我,我也会满脸通红,目光飘忽如惊鸟,紧张得手足无措。当时其实不懂事为什么,但那种惊慌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我明白,这就是《幸福力教育》中描述的“透明效应”——青春的心,总以为自己的惶惑与挫败如玻璃般透明,时刻暴露在他人审视之下。
现在我明白,其他人是很难猜出自己的秘密的,而我当时因为过于担心被老师发现,变得精神恍惚。幸亏后来及时走了出来,否则影响会更大。现在我懂得了“透明效应”,我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和孩子们讲明,让他们不被
“透明幻觉”所困扰。教师的神圣职责之一,便是细心擦亮那层被孩子误以为透明的玻璃,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心事并非明晃晃挂在脸上。
我们的孩子中总有一些觉得特别自卑的,总觉得自己成绩不理想,再怎么努力也跟不上好的同学。这令我想起书中“伤痕效应”的警示——错误的自我认知往往会影响自己的判断。
其实我们小学阶段的孩子,在成绩上不存在特别大的差异,只要找到自信,加上一定的努力,都是能够紧跟而上的。但是伤痕效应如雾障目时,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帮孩子重新发现身上那不曾熄灭的微火,使其成为照亮前路的光源。
原来王薇华老师所言的“幸福力”,并非远在天边的缥缈彼岸。它就在我们如何化解焦点效应带来的拘谨,如何穿透透明效应制造的隔膜,如何疗愈伤痕效应留下的阴影里。幸福教育最终关乎的,是教师能否在教室里“看见”每个灵魂的独特光谱——看见那被放大的自我审视、那误以为无处隐藏的透明孤独、那被旧伤覆盖的幽深角落。
深夜读罢《幸福力教育》,我才懂得:教育的真谛,并非只是传递知识,而是引领学生穿越心灵的迷雾森林,走向自我和解的澄明之地。那书页间流淌的幸福力,原来正是我们赠予学生照亮幽径的微光——当心结在理解中松绑,幸福便不是彼岸,而是此刻渡己渡人的舟楫。
后一篇:难忘的督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