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无捷径,访谈中取真经——读《谈写作》有感
(2025-03-30 01:13:23)
本月共读《中国教师报》宋鸽和刘亚文两位编辑主编的《谈写作》。本书是两位编辑老师对45位一线教师、大学教授的访谈记录,围绕怎样看待写作,如何安排时间写作、出书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等问题来进行。这45位被访谈者都是当今教育界非常有名的写作好手,又都能紧贴一线,因而他们所回答的访谈内容特别接地气,我们读来特别能感同身受。
没时间写作是个伪命题。
我们都知道写作一定能更快促进教师的成长,但是真正能坚持写作的教师却不多。原因何在?最冠冕堂皇的原因就是没时间写作。是的,现在无论哪一学段的老师,忙都是常态,因为老师除了一般人认为的上课备课批作业之外,还有很多业外人不能完全知晓的工作,比如学生早到了要看护,大课间要陪同,中午表面上是让学生休息,但是老师们基本都在课堂,课表上的课上完了还有课后延时服务,课间老师得处理学生之间层出不穷的问题,老师还有很重的家校沟通任务……如果仅仅这些,也许还不能算太忙,老师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但是课得自己协调;老师还要参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还要反反复复练习;老师还得面对层层级级的检查,各种准备也很耗费精力……难怪前几年我在另外一个区跟岗的时候,有一位老师说,他们上厕所都得奔跑着进行,因为时间实在很紧张。老师们真的很忙,表面看来确实没时间再去写作。但是本书中的那45位被访谈者,他们的工作一点也不比我们一般老师少,相反因为他们都是比较有名的人,除了上述这些工作,他们还会有更多的社会事务性工作。但是他们人人都有出书,而且人人都能坚持写作,他们的时间又是哪儿来的呢?有的说是早晨比别人早起,充分利用清晨大脑最清醒的时候进行写作;有的说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时间进行写作;有的说利用出差候机、候车或者直接在飞机上、火车上写作……所有人都说到他们的写作用的都是休息时间。毫无疑问,这些被访谈者的时间也是非常紧的,但是时间就像海绵,挤挤就被留出了空间,而他们就充分利用这些被挤出来的时间进行写作,从而成长了自我。
一直声称没时间写作的老师关键是没有一颗真正想写作的心,就像我自己,工作时间要想静下心来写作,确实有点困难。回家后尽管有家务事缠身,但是想方设法抽出一两个小时应该还是可以的;双休日尽管有时候会有会议或者外出学习,但绝对不会是常态。不过很多时候,下班回家后即使有空余时间,会情不自禁拿出手机,看看碎片化信息,刷刷抖音视频,一两个小时就会很快溜走;双休日多睡会儿,懒散一下,时间也不知不觉过去了。试想如果我能把这些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写作,不也能积累很多文字吗?
看来真正限制教师写作的不是物理时间,而是没有一颗真正想写作的心,没时间写作只是个伪命题而已。
自律常常是被驱动的。
45位被访谈者,个个都是充分利用好了自己的空余时间写作,这是需要很强的自律来保证的。但与自律相反的正好是惰性。正如张文质老师说,人都是有惰性的,这是所有生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神经科学家发现,当人们思考复杂问题时,前额叶皮层的葡萄糖消耗量会骤增,这种生理机制迫使大脑本能地逃避深度思考。2018年《自然》杂志的研究表明,人类决策系统存在"认知节能模式",面对选择时更倾向默认选项以节省认知资源。因而惰性并非是人性的缺陷,而是刻在人类基因的生存密码。惰性有那么强大的生存能力,为什么那些被访谈者还会有那么强大的自律性呢?张文质老师说所谓的自律常常也是被驱动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书中那么多功成名就的写作高手有的是被任务驱动,有的是被荣誉驱动,有的是被骄傲驱动,有的是被自卑驱动……每个人的驱动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在我认为,任务驱动尤其重要。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惰性特别强,但是自从成立叙事者望亭团队之后,每月一本书一篇读后感,每周一篇叙事却一直坚持着。因为每到周六或者月末,我们都要交作业,假如交不出作业,我们就是违反了加入叙事者的承诺。所以要交叙事了,即使在出差的火车上,即使已经是凌晨时分,我都会按时完成上交的作业,而且那时候的阅读、写作效率特别高。我也深知读书写作的重要性,也一直想多读些书多写些文,但是在完成叙事者任务之外,我就变得很随性,看一会儿书,注意力可能就会分散,写几行字,可能就会拿起手机刷刷,时间很快过去,但是读书写作却完成得非常不好。现在想来就是因为叙事者的任务驱动让我克服了惰性,而平时自我的阅读写作没有任务驱动,所以惰性自然就占了上分,完成得就是不是很好。看来,要想成长,还是得给自己下明确的任务。
勤奋比天赋更重要
很多教师不能坚持写作,除了声称没时间,除了惰性,还会说自己没有写作天赋。本书中的45位访谈者绝大多数都认为,勤奋比天赋更加重要。
书中写到的李镇西老师,我经常阅读他的文章。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是他的“镇西茶馆” 公众号每天都有一篇原创文章发布,他几十年坚持撰写教育叙事,将日常记录提炼为《爱心与教育》等很多部著作。我们熟知的苏霍姆林斯基,坚持32年每日撰写教育观察笔记,累计积累超1100万字,出版了43部著作,他就是采用"晨间3小时深度写作+教学间隙碎片记录"模式,创造了"教育日记体"写作范式,影响全球教师写作实践。还有魏书生老师,任教初期坚持每天写作5000字,累计出版专著38部,他每天晨间6:00-7:30 撰写教育随笔,课间10分钟记录教学灵感,晚间19:00-21:00 整理学术论文。这些教育大家,成果丰硕,似乎没有人能够和他们相媲美,但是他们哪一个不是靠勤奋换来的巨大成果呢?
想想我自己,曾经有那么几年,我天天坚持写,结果总有写不完的内容,即使有些内容跟教育相关度不高,但是我总能很自然地和教育结合起来。勤奋让我的教育敏锐度明显增强,我写作也明显顺畅,那几年也发表了很多文章。后来不天天写了,明显感觉自己文笔钝了,有时候总会觉得没有内容可写。所以,勤奋比天赋重要,无论在教育大家身上,还是在我这样的普通一线教师身上,都是普遍适用的规律。
对于《谈写作》这本书中的45位被访谈者,我平时可能主要是读他们的作品,但是阅读这本书,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他们跟写作的更多情缘,也得到了他们给我们一线教师更多写作上的指导。我们都知道写作无捷径,但是细读这些访谈内容,倒真的可以获取不少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