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二改,呈现精彩
(2025-03-20 18:26:03)去年开始,我们叙事者团队成员开始与学校青年教师进行结对,其中一个任务是青年教师的叙事要在学校公众号上发布,师傅要进行点评。
我结对的是小金老师,她去年交给我的文章是《孩子千样,各有成长》,标题挺好,选材也不错,但是总感觉语言、细节以及结构要有所调整,所以我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小金老师是语文老师,愿意写,上进心也挺强,在平时的活动中也是比较积极的一个,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文章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他青年教师有的不是语文老师,有的还是被我们逼着在前行,那文章质量可能还要稍差一点,所以我想就这篇文章的前后修改和叙事者以及徒弟们共同探讨。当时我是打印出来后修改的,那张纸质原稿一直存放着。后来因为事情比较多,这件事情没有落实,我就把那张纸质稿扔掉了,但是电子的原稿和修改稿都在。
这个月,又轮到我点评小金老师的稿子。下面呈现的是小金老师的原稿:
欢乐大课间
阳光慷慨地洒满操场,下午的大课间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到操场上的第一天,学生有点茫然无措,不知道做什么好,我一时也不知道组织孩子们进行什么活动,只能招呼大家去到自己班级的区域,给他们划好范围后说一句:“在划线里自由活动。”说完就站在一边等待着孩子自己开发有趣的游戏,却不想结果是我和他们大眼瞪小眼。
我们班孩子向来还算乖巧,虽然让她们自由活动,但一时他们也有点放不开手脚,三两成群地坐在地上聊天,就是不起来活动,虽有一种静谧的美好,恬静的温和,但终归偏离了大课间运动的主题,我招呼孩子们起来动一动,他们偶有几个站起来,左顾右盼小跑几步,最终归于平静,我不禁感慨,4班的孩子,不论男女,都这么文静吗?倒是我平时没有发现的,也没多催促,总归是第一天,可以慢慢考虑他们后续的活动项目,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有这样一个坐下来静静聊天,交流感情的时间也是很不错的,不必苛求他们一定要在操场上奔跑运动。
第二天,为了让孩子们能在课间尽情玩耍,我提前让班里的孩子们带上跳绳、毽子等运动器材,自己也特意准备了几根长绳。我把团簇在一起的长绳交给班长,让他根据同学们的意愿自由分配。原本那些自己带着跳绳、毽子等器材的同学,一开始还自顾自地玩得不亦乐乎,可没过多久,他们的目光就被长绳那边传来的阵阵欢笑声吸引了过去。只见长绳在空中有节奏地飞舞,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轻巧跃过,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渐渐地,这些同学不自觉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收起了自己的跳绳和毽子,脚步不由自主地迈向了长绳队伍,很快就融入了这充满活力的集体活动。长绳甩动的“呼呼”声、同学们的欢笑声和加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欢快的课间交响曲。看着眼前这热闹的场景,我不禁感慨,果然团体性的项目对孩子们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大家似乎都从心底向往着这种能与同伴们一起合作、一起欢笑的集体活动,在其中感受着团结与友爱的力量。
在这些长绳中有一根独特的绳,绳子中间起了一条线,就像是拔河的绳子一般。学生们的目光一下子被这根特殊的长绳吸引住了,孩子们灵机一动,有人大声提议道:“咱们拔河吧!”这一想法瞬间得到了大家的响应。相比跳长绳,拔河可没有那么高的技术门槛。跳长绳时,有些同学总是掌握不好节奏,跳不过去,难免会有些沮丧。但拔河就不一样了,几乎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于是,大家悄悄地开始调整队形,原本围绕着长绳准备跳跃的人群,迅速分成了两队,铆足了劲开始拔河,随着绳子断裂成两截,三截,此项活动被迫终止。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文静模样,也只是我们没有给予他们很好的活动平台,当有了足够的玩乐空间,玩乐器材,玩乐时间,加上和谐,团结,友好的玩乐氛围,每个孩子都能融入其间,拥有一个幸福快乐阳光的童年。
认真阅读,我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小金老师的文章讲述了老师组织学生大课间活动的情况,第一天因为让他们自由活动学生比较文静,第二天因为有规划并且引入团体活动变得活跃。初稿结构较为松散,段落之间、上下文之间过渡不够自然,比如第二天活动的前后衔接就显得有些突兀。背景交代还可以更加明确一点,比如文章中说大课间学生到操场不知道干什么。那么,作为读者,可能就会质疑,学生已经到操场了,还不知道要干什么,那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这不是老师的失职吗?为此,我们有必要交代清楚:下午大课间是今年新启动的一个行动,又是开学第一天到操场,老师确实还没来得及规划好下午大课间活动的内容。这样读者就能明白,既有客观因素,那就是下午设置大课间这样的新政出台,大家没有经验,又有主观因素,老师没来得及规划好。尽管老师没来得及规划,有点小的失误,但也是情有可原。一个小小的交代,读者明白,老师的所作所为也能得到读者的理解。
初稿中,有重复或冗长的句子,例如,“学生有点茫然无措,不知道做什么好,我一时也不知道组织孩子们进行什么活动”就存在重复、冗长的现象。
初稿中,细节描写方面缺少具体的场景描写,还有绳子断裂之类的内容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因为没有交代清楚原因,放在这里让人不能很好理解。情感传达方面,初稿可能较为平淡,缺乏细腻的描写。
主题深化方面。
初稿的结尾相对简略,没有深入探讨教育意义。作为教育叙事,教师肯定是看到现象之后有所反思,从而想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而初稿没有把两次大课间变化的原因归结到教师的引领上,因而主题不够深化。
题目方面,初稿为“欢乐大课间”,不能涵盖整篇文章的内容,事实上第一次大课间并不能体现“欢快”,第二次确实是“欢快的”,从主题来看,倒是要通过两次大课间的变化来突出,所以题目还是需要进行修改。
针对以上思考,我对初稿有了一定的修改思路,并把小金老师叫过来,逐一和她沟通,并阐述了这样修改的原因。过后小金老师在原稿上进行了修改,并把电子稿回发给我,我又进行了微调。原文呈现如下:
阳光慷慨地洒满操场,下午的大课间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今年春季开学,学校在下午增加了大课间,到操场上的第一天,我还没来得及规划好活动,因而学生也有点茫然无措,不知道做什么好。我只能招呼大家到自己班级的区域,并告知他们在自己区域里自由活动。随后我就站在一边等待着孩子们自己开发有趣的游戏。
我们班孩子平时还算乖巧,这次让他们自由活动,他们一时还放不开手脚,三五成群地坐在地上聊天,就是不起来活动。这虽有一种静谧的美好,也显示出一派恬静的温和,但终归偏离了大课间运动的主题。我招呼孩子们起来动一动,有几个站了起来,左顾右盼小跑了几步,没多久又停了下来,我们班区域又归于平静。我不禁感慨:我们四班的孩子,都这么文静吗?看来今天只能不苛求他们一定要在操场上奔跑运动了!在紧张繁忙的开学第一天,让他们坐下来静静聊天,交流交流感情,也算不错。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不过我知道,回教室以后我一定得认真考虑他们后续的活动项目。
第二天下午大课间,我提前让班里的孩子们带上跳绳、毽子等运动器材,自己也特意准备了几根长绳。我把团簇在一起的长绳交给班长,让他根据同学们的意愿自由分配。大家马上就动了起来。玩着玩着,原本那些自己带着跳绳、毽子的同学,一开始还自顾自玩得不亦乐乎,没过多久,目光就被长绳那边传来的阵阵欢笑声吸引了过去。他们看到长绳在空中有节奏地飞舞,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轻巧跃过,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于是这些同学也不自觉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收起了自己的跳绳和毽子,脚步不由自主地迈向了长绳队伍,很快也融入了这充满活力的集体活动。长绳甩动的“呼呼”声,同学们的欢笑声、加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欢快的课间交响曲。
看着眼前这热闹的场景,我不禁感慨,看来团体性的项目对孩子们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大家似乎都从心底向往着这种能与同伴们一起合作、一起欢笑的集体活动,也许他们能在其中感受到团结与友爱的力量吧!
在这些长绳中有一根独特的绳,绳子中间系了一条线,这是拔河的绳子,学生们的目光一下子被这根特殊的长绳吸引住了。有孩子提议道:“咱们拔河吧!”这一想法瞬间得到了大家的响应。跳长绳时,有些同学总是掌握不好节奏,跳不过去,难免会有些沮丧。相比跳长绳,拔河可没有那么高的技术门槛,几乎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于是,大家悄悄地开始调整队形,原本围绕着长绳准备跳跃的人群,迅速分成了两队,铆足了劲开始拔河。绳子中间的线,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向左,赢了的同学欢呼雀跃,输了的同学即使摔得人仰马翻,也乐呵个不停,纷纷摩拳擦掌,表示要再来一局......
看来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文静模样,也只是我们没有给予他们很好的活动平台,当有了足够的玩乐空间,玩乐器材,玩乐时间,加上和谐、团结、友好的玩乐氛围,每个孩子都能融入其间,从而拥有一个幸福快乐阳光的童年。 两次大课间学生的变化,让我进一步明白:作为老师,给学生做好规划,提供平台有多么重要啊。今后,我这样的新手老师一定会做得更好。
不得不说,修改稿比初稿质量提升了很多。
1.叙事结构的优化升级。
修改稿通过时间线索的强化,构建起更清晰的"问题呈现-策略调整-效果验证"叙事框架。首段补充"今年春季开学"的时间节点,明确事件背景;将原本分散的"拔河"情节集中处理,形成"自由活动-长绳活动-拔河高潮"的三幕式结构。相较初稿的线性平铺,修改稿在结尾增设独立段落提炼教育启示,形成闭环结构,使文章具备完整的教学案例研究特征。
2.语言表达的精细打磨。
修改稿对初稿语言进行了三重提纯:其一,消除冗余表述(如将"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任务中"精炼为"紧张繁忙的开学第一天");其二,强化动态描写("绳子中间的线,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向左"的拟态呈现);其三,提升专业术语的准确性("系了一条线"替代"起了一条线")。比喻系统的升级尤为突出,将初稿单一的"交响曲"意象拓展为包含"阳光慷慨洒满"的环境烘托与"人仰马翻却乐呵"的细节刻画,语言质感显著提升。
3.教育观察的维度拓展。
修改稿在保持初稿群体观察的基础上,增加了分层视角:既保留"三五成群"的集体行为描摹,又补充"有些同学总是掌握不好节奏"的个体差异关注。这种点面结合的观察方式,使教育反思更具说服力。特别在拔河场景中,通过"输了的同学即使摔得人仰马翻,也乐呵个不停"的细节捕捉,展现了超越胜负的育人价值,观察深度较初稿有明显提升。
4.教育理念的显性表达。
修改稿将初稿隐含的教育理念进行显性化处理:在保留"平台创设"核心观点基础上,通过"技术门槛"的对比分析,深化对活动设计的专业思考;结尾段落明确提炼"规划与平台创设"的教育价值,使文章完成从现象记录到专业反思的跃升。这种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使修改稿具备了教学案例研究的典型特征。
5.场景建构的沉浸强化。
修改稿通过多重感官调动增强场景感染力:视觉维度补充"绳子系线"的细节特写,听觉维度细化"呼呼声—欢笑声—加油声"的层次递进,动觉维度增加"摩拳擦掌"的身体语言描写。相较于初稿的平面化叙述,修改稿构建起多维立体的教育现场,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共情体验。
6.教育反思的深度掘进。
最显著的提升在于反思层次:初稿止步于"平台创设"的现象总结,修改稿则引申出"教师规划力"的专业能力反思。通过"两次大课间变化"的对比观察,提炼出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题,使文章突破单纯的活动记录,升华为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体现出作者自觉的教育研究意识。
一篇小文,经过我和小金老师的两次修改,呈现了很大的精彩,真的特别让人惊喜。于是找出之前用过的邮箱,替小金老师投了出去。虽然我知道现在靠自己投稿的中稿率很低,但是尝试一下未尝不可,说不定会有惊喜。即使不中稿,这个思考、修改的过程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过程。我相信经过几次这样的历练,小金老师的文章一定会越来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