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看”“耐看”的书——读《自我突围》有感

(2024-05-31 18:12:58)



本月共读施一公的《自我突围》,感觉很好读,也读得兴趣盎然。自从8年前开启每月共读一本书后,当月,我的包中一定会带着这本书。如果有空闲,我就会拿出来读上几页,即使没时间看,带在身边似乎也成了一个安慰。有一次,我去当市乡村骨干教师评优课评委,午饭休息时间,我正在看,同为评委的一名校长看到这本书上施一公的头像和名字,随口说:“哇,施一公可是很厉害的人物啊!”我脱口而出:“这本书可好看了,我像看小说一样被吸引!”说完,我们都笑了!本月中旬的时候,我们叙事者望亭团队进行两月一次的线下活动,其间也让一些新教师参加活动,并与叙事者成员结对,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把这本书推荐给新老师。因为当时只是逐字阅读,没有深层次思考,所以也还是用“好看”来进行最原始的推荐。

那这本书“好看”在哪里呢?

好看之一:人物吸引了我。

没读这本书之前,对于施一公,只是有个模模糊糊的认识。知道他是著名大学的领导,也知道他的学术成就很高,但是到底是哪个学校的,在哪方面学术成就很高,都不是很清楚。因为我所有的了解都是通过手机信息所得,都是一些碎片化知识,看得快,也忘得快。这次阅读,对施一公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前一阶段,曾经有过“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尽管我对这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但是施一公的成长却让我感觉他的家庭给了他太多的成长“养分”。他的爷爷、奶奶都是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就是放在现在,浙江大学都是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梦,何况是1931年的时候。他的爸爸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母亲是北京矿业大学的。50年代,有多少人能读大学?真的是凤毛麟角啊!但父母双双都是大学生,可见家庭背景是多么的不一般。尽管,施一公小时候因为全家下放,也过了一些苦日子。但是毕竟家庭的基础在,所以他的成长还不是一般的寒门学子所能比的。家庭条件、学习氛围、遗传因子都是施一公成功的外因,确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自身的勤奋努力是最重要的内因。让人特别难以忘记的是施一公认为初三之前他并不算特别突出,学习成绩勉强排在班级前十名,但是初三时因为早读课和同桌交头接耳,被初三班主任狠狠打了一巴掌后,受到当众呵斥,羞愧难当的施一公从此开始认真听讲,学习态度的转变让他的成绩突飞猛进,期末竟然考了全年级第一名。读到这儿,我想很多人一定都会有很大的感叹。一是施一公的后劲实在太足了,从勉强在班级的前十名,一下跳到年级第一,这是个多么大的跨越啊!他其间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啊!二是施一公的不服输精神是多么强大啊!一个巴掌,一次训斥,就能让他感到羞愧难当,从而激发他改变态度,奋发努力,最后取得巨大的成功,这是多么励志的事情啊!三是那时候的教育环境真好啊!一个巴掌打在学生身上,仅仅是因为学生在课上和同桌交头接耳,放在现在感觉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别说学生和同桌交头接耳,就是学生和老师大声对抗,甚至出手侵犯老师,恐怕也很少有老师敢还他一个巴掌。因为体罚是明令禁止的,一旦老师没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没能管住自己的手,那么后果的严重会让你不敢想象。现在的学生,假如挨了老师一巴掌,即使不当场反击,也一定会和父母告状,绝对不可能像施一公一样,反而激起了学习的斗志。时代不同,教育环境也完全不同啊!孰是孰非,自然是无法定论,但面对现在师生关系的微妙,真的让人感慨良多啊!

施一公还获得了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河南省第一名,所以保送清华。到清华后又提前一年毕业。因为本来说好的香港公司的毁约,让放弃了学校4+2项目后的他没路可走,于是又误打误撞开启了自费留学的申请。到美国后从不很知名的大学读博转到著名的霍普斯金大学读博,其间也是充满了曲折,后来他又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获得终身教授。尽管在国外工作稳定、生活优渥、学术成就也很突出,但是对祖国的热爱使他放弃了美国的一切又回到了母校清华,后来又创办了西湖大学。从此他又开启了不一样的大学领导者和学术研究者的生涯。读施一公的文字,就是读他的开挂人生,每一步都有一个智慧者满满的故事。

施一公在文中讲到饶毅的故事,又激发了我的好奇之心。饶毅,也是在手机信息中略有了解,他终身放弃院士评选的事情在网上也引起过不小的波澜。从碎片化阅读中感觉到饶毅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是施一公在书中对饶毅有比较全面的介绍,不难看出他们的友情是不一般的,他对饶毅的为人、学术还是非常认可的。至此,仅仅文中的介绍似乎满足不了我的好奇之心,于是我开始从网上搜集饶毅的资料。互联网就是方便,一下子就搜出了无数条有关饶毅的消息。一整个晚上,我都在阅读饶毅的相关信息,除了他终身放弃院士评选的事情,他对学术界论文造假等现象的批判,对一些学术大咖的实名举报,真的让人大开眼界。这不但满足了我的好奇之心,也让我对饶毅充满了敬佩之情。这真的是一个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啊!

好看之二:育人思想触动了我。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施一公应该算是赢在起跑线的人,但是,“起跑线”真的很重要吗?施一公讲的他自己的两个博士生的故事相信对所有人的触动都应该是很大的。柴继杰,一所普通大学造纸专业毕业的学生,后来又到造纸厂当了工人,因为不服从命运的安排,考了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考了医科大学的博士项目。这样的跨界真的让人有点惊讶。在申请施一公的博士后的人选中,柴继杰是在后半段的,他属于起跑严重落后的,但是后半程的努力让他有了飞跃式的进步,最后学术成就丰硕,成为了施一公博士后项目中最优秀的人员之一。尽管柴继杰属于起跑严重落后的,但毕竟是上过正规大学的,李平卫出生农村,连本科也没上过,完全是靠自学,一路考到了施一公的博士后项目,也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所以施一公认为,起跑的瞬间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成败的是能否率先撞线。现在的家长,因为所谓的“起跑线”理论,早早地让孩子学习,一开始的时候可能冲在了前头,但是如果因为过大的压力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冲淡了,后半程缺少了上进的动力,那很可能也就没有了率先撞线的机会。其实如果起跑阶段和前半程只要不太掉队,你仍旧有机会后来居上的。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小学阶段好好抓基础,认真抓习惯,基础和习惯好了,后程就有了充足的力量,这时候冲刺才更有机会。可惜现在太多的人喜欢即时效应,恨不得一起跑“就有卓越的成绩。施一公的“起跑线”这一章真的值得人好好去品读。

施一公还讲到所有成功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实际上,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正常人多的时间和心力。施一公在纽约做博士后的时候,每天做实验到凌晨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常常已经是凌晨4点以后,第二天8点被大街上汽车的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做实验,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这样的日子要持续11天,随后周末两天每天睡上十来个小时。不难算出,施一公在实验上要花费多少时间和心力。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创造未来,虽然辛苦,但是值得。施一公如此智慧的人尚且如此努力,作为普通人,要想取得成绩,不是更加需要付出吗?

书中在育人这一章讲到的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唱反调”、人才培养等内容都特别接地气,读来让人感同身受,真的深深触动了我。

《自我突围》从多方面阐述了施一公的突围,尽管这是一个大科学家的自传,但是读来毫无违和感,就像是和一个成就卓著的人在面对面聊天一下,特别亲切,对读者的启发也是巨大的。“好看”,是我的浅显表达,但心底里我最想说的是这是一本“耐看”的好书,值得更多人去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