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顾以往,感恩叙事

(2024-05-11 12:19:57)

叙事者团队成立8周年有余了,为更好推动读创进校园,在世界读书日前后《中国教师报》想在叙事者发起地临沂兰山区举办个活动。这次活动是兰山体局组织的,主要参加人员自然是以他们区的老师为主。但活动组织方也留了一小部分名额给叙事者,于是我和部分成员才有了再次踏上兰山这块热土的机会。
后来宋鸽老师说要组织个沙龙,邀请我参加。我们叙事者团队的成长离不开宋鸽老师的全称支持,我们团队行走半年,宋鸽老师给我们写了篇专稿,大大推动了我们叙事者望亭团队的发展,我们一直感恩在心。所以尽管不知道要讲些什么,尽管是在异地他乡的舞台上,尽管不知道和我同台的有哪些大人物,我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想这既是一种感恩的回报,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促进。
临近活动,宋鸽老师给我们发了几个话题,要我们进行梳理,其中第一话题就是要我们回忆一下那时为什么要参与这个活动,期间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坚持下来的?活动结束后又做了什么?
回顾8年走过的读写路,这些问题其实是很容易回答的,于是很快就完成了。
2016年1月,王老师发出的挑战书的内容朴实却能直抵人的内心,很富有召唤力。我很想参与挑战,但是看到规则,我还是胆怯了。
要想成为挑战者,“从1月25日起到2月24日止,每天写一篇500字以上教育随笔,可以是教育故事,也可以是你对教育的思考,必须是当天原创,否则挑战失败。每天至少给5个人的文章评论留言,字数不少于20字,拒绝套话和模式化语言。“我平时也经常要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进行简单的记录,写500个字,应该并不是难事,但是必须是当天原创,那就无法保证。因为年前的寒假生活,各种考核、结算等工作还是很多的,我无法确定每天都能动笔。加之从大年夜开始,我们早就约定要和朋友们以家庭为单位到云南过年度假。如果不打开电脑,根本无法浏览博客,更无法给5个人的文章评论留言。所以当很多朋友激情澎湃地接受挑战的时候,我采取了旁观的态度。
挑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也总能从不同渠道感受大家挑战中的酸甜苦辣。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挑战活动的严苛。有的人没用当天的原创文章,被淘汰;有的人出门在外,没有网络,发文章超过了12点,被淘汰;有的人评论人家的文章没满20字,被淘汰......看到大家因为被淘汰而充满惋惜的文字,我暗暗庆幸:幸亏当时没接受挑战,否则,绝对会被淘汰。不过,坚持下来的人的成长也是让人刮目相看的,《中国教师报》整版刊发了这次挑战相关内容,这也让人坚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因为有了寒假的成功试水,成立叙事者民间团队也就水到渠成。 团队行走的任务要求也明确了下来,这次的要求比寒假低了很多,但是我依旧没敢加入,因为每月读一本书我怕完成不了任务。于是依旧远远地看着,心底有加入的冲动,但缺乏足够的勇气。随后的交流中,王老师一直鼓励多读点书,再说看着叙事者们的成长,我也希望能随着大家一起进步。于是从网上把上半年要读的书都购了回来,默默地和全国各地的叙事者共读共写。
那时候,我们临沂不停有老师以团队形式加入叙事者,王老师也很关心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所以建议我校成立一个叙事者团队,集体加入叙事者总群。对于成长,我自己总是勇气不足,但是我愿意搭建平台,尽一切力量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说干就干,我们选择了9位工作一两年,两位工作四五年的青年教师,加上我这个将近50岁的老教师,成立了”叙事者望亭团队“,并且举行了启动仪式。我们选出了张丽静作为我们团队的负责人,随后我们团队就开启了紧跟叙事者总部共读共写的日子。
一开始,我还是比较担心我们团队跟不上总部的节奏的,因为总部那些追随者都是自觉加入的,原先就是一些读写爱好者,而我们的小年轻大多数原先没有读写意识,是被我们团队逼着前行的。我也理解大家会有畏难和胆怯心理,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不停地在我们的小群中进行鼓励,我也总是身体力行,力作榜样。我们的负责人小张老师也真是好样的,有活动会一次又一次提醒,要交作业了也会提早安民告示,哪一位提早交作业了,她会在群中鼓励,哪一位还没及时教,她会个别留言提醒别错过时间。为了总部老师便于统计,小张让我们把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先发给她,然后她进行汇总,最后再统一发给总部。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交作业的时候,我们俩在电脑前不停表扬这个,提醒那个,有的老师不在电脑前,QQ信息没回应,我们还给短信联系。当12位成员全部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作业的时候,我们非常自豪。有了第一次,以后就顺畅多了,基本不用过多提醒,成员们都会准时上交作业。
其间还发生了让我们异常感动的事情。暑假,我们团队的晶晶回老家徐州了,一天她给我留言,说自己生病多年的父亲过世了,老家有很多的风俗习惯,那一周的作业可能无法准时上交了,但是丧事过后,她会及时补上的。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震惊,但是因为远在徐州,我也只能言语安慰,我告诉她别考虑交作业的事情,处理好父亲的后事、保重好自己的身体最重要。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周六小张发布汇总好的作业的时候,晶晶还是上交了作业。说真的,当时的震撼和感动是无以言表的。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一些线下活动,小张老师也做了一些方案。比如我们希望能和总部进行线下互动,比如我们准备进行读书沙龙,比如我们期望能走进影院,共看一部好电影。后来这些我们都实现了,因为我们规划了每两月进行一次线下活动,直到现在一直坚持着。线下活动的开展,既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也让团队的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是生龙活虎的小年轻,她们的好学上进也一直激励着我这个精力越来越不行的中年人,使我一直不敢懈怠,一直亦步亦趋地紧跟前行。一开始的时候,我都是比较积极的,都能提前或者准时上交作业,但是有时候身不由己,到了每周六8点的规定上交作业时间,正在赶作业,或者作业提前写好了,但是人在外,无法及时上交,好几次我总是给张老师打招呼,稍微等我点时间,这也算是“走后门”吧。等我抓紧一切时间完成作业,发给小张老师的时候,哪怕只是晚10来分钟,没过一会儿小张就会迅速把汇总好的我们12个人的作业展示出来,可见我就是最后一个上交的。尽管我偶尔会走点后门,稍微晚点上交作业,但是以前我从没突破总部规定的周六晚上12点前交叙事的规则,交读后感也能在规定时间内上交。
那一学期,我的两个副校长全部外调,到重要岗位上任职,开学后给我配的教学副校长本来就是教导主任,人一个也没有多,客观上我肩上的担子重了很多,也忙碌了很多,主观上晚上到家后很怕开电脑,总想多睡会儿,所以交叙事、每月看完一本书交读后感我也显得比以前局促。10月份共读书目是帕尔.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这本书有点难读,所以我读得不是很积极。加上我答应我带的两个六年级班和他们一起共读《狼王梦》《女生贾梅》《雷锋故事》,并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读书交流活动。答应孩子的事情我一定得完成,所以我抽空看完了这三本书。到快交作业的时间了,我还有一点没读完,我正好外出,于是我把书带在了身边。满打满算,出门在外,白天学习,晚上肯定有时间看书,看完后写篇读后感肯定不成问题。可是学习非常紧张,晚上也有不少安排,结果还是没能完成读后感的撰写。交作业了,我只能跟小张老师如实交代,没完成作业,让她把其他成员的作业上交。坚持了那么多天,第一次没有完成,心里真的不好受,但是也没办法。出差回来,我熬了个夜,硬是在凌晨时分完成了作业并补交。我是发起者,自己第一个没遵守规则,这是很不应该的,因此在补交作业的时候我在群里也如实汇报了情况,我期望成员们不要被我所影响。几天不在单位,积压的事情很多,加上那些天晚上还有些私人事情,根本没时间写叙事,更要命的是又接到命令,双休局长要带我们到成都去和那里一个区的教育局结对。要交叙事了,小张给我留言,说在我的博客上没找到11月份写的博文,又知道我在出差,所以没办法等我的叙事了。那几天我没带电脑,11月份确实还没动笔写,我又忘了10月底的时候写了一篇还没用,所以我又一次成了拖后腿的人,成都出差回来,我补交了作业。虽然总部作业已经公示,但是我还是得交。我明白,总部落下没办法补救了,但我不想在我们的团队中落后,从零开始的小年轻都能完成,我这个发起者不能止步,我得借着小年轻的力量跟随他们一起前行。
团队的共写活动,只需要大家动笔就可以,但是共读那就需要有书了。叙事者总部的管理老师很尽责,每次都会提前提供电子稿。但是读电子稿很累,我一直喜欢读纸质书。所以我第一个加入叙事者之后,就把上半年每月所读书目网购全了。成立团队了,一开始没想到买书的问题。有的成员可能自己网购了,有的可能在读电子稿。后来考虑到这些小年轻都是才工作一二年,工资很低,好几个都是外地过来的,租房、日常生活消费也不低,再要让她们额外增加一笔买书费用我心有不忍。但是现在财政支出又很严格,每月给她们赠书,似乎也不妥当。最后和小张商议后决定学校网购所有的书,然后入库在图书馆,每月读书的时候团队成员自行借阅。这样既丰富了图书馆的书,又让团队成员有纸质书可读。购书事项全部由小张老师负责,她做事一向有条有理,交给她做这事,我们都能安心。每月读一本书,对于本来就爱看书的人来说,这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平时看书很少的我们来说,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了
对于写叙事,其实我们也是白手起家。清楚地记得,第一篇作业,我们的老师连题目也不大会写,当时写的就是一个年度总结一样的题目。于是每一篇文章我都看过,发现一些明显需要修改的地方,我都一一留言,共同进行修改。现在好多老师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人都有文章发表,我们的专著也已经出版。
当时我们的老师总觉得没话可写,要交作业是一件头疼的事情。现在区区800字根本就不是问题了。当时大家处理教育教学中的事情,做了就过去了,现在一遇到事情就会反思,而且还有意识能成为自己叙事的素材了。读写,真的让我们快速成长起来了。
因为全称参与叙事者的行走之路,所以每每说到这些,总感觉有说不完的话,也感谢宋鸽老师,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回顾往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