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人成长中之不足——读《做一个善于建设的班主任》有感
(2024-04-30 20:51:28)
本月共读杨雪梅老师的《做一个善于建设的班主任》,感觉特别亲切,因为雪梅老师就是我们叙事者团队的成员,她所带的团队也跟着叙事者总部一起前行。
雪梅老师的厉害,其实早就耳闻,有时候是在讲座中体会,有时候是在交流中了解,有时候是在文章中感知,但都是碎片化的。我们也见过几次面,但也都是打个招呼而已,没有深入交流,这次读她的书,对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敬佩之情更加难以抑制,同时也进一步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之前就听说雪梅是特教老师,一直好奇的是,面对特殊的学生,而且每个班级只有少量的学生,她哪来那么多鲜活的素材。阅读此书,才明白,真正善于写作的人是不用愁写作素材的。班上仅有的10多个孩子是她写作源源不断的素材,因脑瘫而行动不便的偷拿东西的男孩,杨老师转个弯度,就巧妙化解了问题;在其他学校督导,看到孩子奔跑着欢快地和老师打招呼,老师却厉声斥责孩子的跑跳,从而让孩子垂头丧气地溜回教室,杨老师感叹,教育是需要情感投入的;“阳光家长课堂”讲座,她洋洋洒洒和家长们谈论与孩子沟通的小技巧,一位自闭症患儿的母亲的脸庞让她提前结束了十分精彩的授课,因为她不想再进一步触碰那位母亲的伤口,这又成为了杨老师感人文章中的一篇……学生、家长、老师都能成为她文章的主角,因为杨老师有一双特别会发现的眼睛,更有一个特别会思考的大脑,智慧的杨老师,真的特别让人敬佩。一个个故事的阅读,一篇篇文章的品味,脑海中总是浮现自己经历的种种,一线带班的时候,学生的一件小事能让我快速写出一篇小文,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能让人多方联系,写出自己的感触,但是走上现在的工作岗位后,总觉得自己的文章没有了生动的故事,因而总显得干巴巴的。现在想来,其实素材一直在,只是因为缺乏主动发现、主动思考。前几天,得知我们团队结对的新老师没有及时上交每月叙事,了解情况后得知说没什么内容可写。其实这位小年轻教很多班级,每天都会接触很多学生,而且这阶段她不但组织了全校性的活动,还在积极准备考核课,怎么会没有内容可写呢?看来又是没能学会思考。得让团队成员将雪梅老师的这本书推荐给她去读读。
读雪梅老师的书,除了敬佩,还有就是感觉有点惭愧。我和雪梅老师是同时加入到王老师的团队的,但是她的成长让我只能望其项背。一是在学习劲头上,我无法和她相比。她说她每年要读上百本书。我呢,叙事者总部的每月一本书我是不折不扣完成的,有时候也会读几本别人介绍的书,再加上和学生们共读的书,我一年也就读20本来本书吧。和周边大多数人相比,我觉得我也算是读了一些书的人,有时候也有一些小小的满足感。但是看到雪梅读书的量,我真的有点汗颜。还有雪梅自费参加了很多心理培训,这些都是没有任何外在压力下进行的,完全属于自我成长。越来越觉得,心理学理论对于学校管理、班级建设、学生教育的重要性,我也渴求获得更多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我却没有这样的学习毅力。二是写作能力上,我也无法和雪梅相比。读雪梅的文章,除了故事,还有深度的思考,这和王老师的文章是很类似的。而我呢,目前就是跟着叙事者完成成长作业,在写作能力上我觉得一点也没有进步,仍旧是停留在记录的层面。这也许是跟自己最初只是想要给自己的教育教学留痕而开启写作的初衷有关,因而我从不给自己压力,也没有对自己有要求。原本是停留在自娱自乐的份上,但是读到雪梅的文章那么有深度,很多是我想表达但是又无法精准表达的内容,所以除了羡慕,就是触动。我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因为我看书少,也因为我疏于思考,还因为我的基本功也欠缺。但是看到别人优秀,深感自己的不足,我觉得那也算是一种觉醒吧!三是团队发展上,我也无法和雪梅比。雪梅在成长自我的同时主动成立了班主任团队,并且致力于班主任工作的深度研究。目前已经获得了非常的成功。我们的团队大家也很努力,但是由于我引领不足,很多方面都有欠缺。除了紧跟读写,我们的文章发表几乎停滞,我们的主攻方向不很明确,做了不少,但总觉得有点散乱。团队今后该怎么走,我们也很迷茫。
读雪梅的书,除了内容上的收获,萦绕心头的就是对雪梅的敬佩,对自己的惭愧。真的得好好向雪梅学习,我也要静心梳理,对自己以及团队的成长有个明确的方向。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