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一种生命的语言——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2023-11-30 15:49:14)本月共读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说到“暴力”,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武力侵害,那“非暴力”指的十岁什么呢?打开封面,“一种生命的语言”几个字
印入眼帘,整个页面就这么几个字,特别显眼,“生命的语言”也触动了我生命的柔软,所以尽管还没阅读,但已经打了我。看来,书中的“非暴力沟通”就是一种“生命的语言”。
读完全书,真切感受到非暴力沟通语言的神奇。人活在世上,无论如何离不开语言的沟通,错误的语言,给人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也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而非暴力沟通以尊重、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进行沟通,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书中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案例呈现,好几个章节还有练习让阅读者进行实操训练,阅读过后收获还是很大的。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提出请求,首先要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也许是习惯使然,很多人在平时的沟通中往往会使用负向的或者不具体的语言,这样往往使人不知道具体请求他做什么,有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非暴力沟通的效果,书中的一个例子让人很难忘。一位女士对先生在工作上投入很多时间十分苦恼,于是她向先生提出请求。没想到适得其反,先生三周后报名了个高尔夫比赛。那位女士认为先生在工作上投入太多时间的潜台词是陪自己的时间太少,希望增加跟先生共处的时间。而那位先生听到夫人的请求后,确实把自己从工作中抽出身来了,但是他报名参加了高尔夫球赛,夫人请求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先生这样做,两方面的原因都是可能的:一是愿意听夫人的话,但没有弄懂夫人的意思;二是听懂了夫人的话,表面按照夫人的话语去做,实际有了逆反心理,故意参加高尔夫球赛。这就是因为夫人没有用正向的、具体的语言进行沟通的结果。
其实因为没有用正向、具体的语言进行请求,从而导致沟通不畅的事情我们经常会碰到。我和儿子之间就发生过很多,有一件至今想来都令人后悔不已。
儿子结婚后和我们不住一起了,整理他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他高中时的一本小作文本。随意翻看,其中一篇文章,让我心底发颤。
他说自己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不知什么事情,直冲我的教导处办公室。当时我很恼火,二话没说,严厉地让他在门口反思。还要他想清楚我为什么惩罚他,再进办公室跟我说明。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看到我那么严厉,也不敢多说话,于是就可怜地站在门口。他实在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于是一个一个猜,但是都被我狠狠地骂回去。路过的同学以异样的眼光看他,教导主任的儿子被罚站,他们觉得很有趣,而儿子却莫名其妙,很委屈。其他老师见他站了那么久,好心要拉他进门,但是他不敢。问他原因,他只能茫然地摇头。他说他当时真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实在太委屈了。他甚至说,恨不得一下子跳下楼去。
那么多年过去了,看到这一句,我的脊背发凉,倒抽了一口凉气。过去那么多年,如果不是看到儿子的作文,我是坚决不可能想起那件事情的,但是看着儿子的文字,我的记忆被拉回了过去。
那时候,我们办公室一共四位老师,我坐在最后一排。那天因为其他原因,我心情不是特别好。儿子可能因为着急冲进我办公室,既没敲门,也没和其他老师打招呼,我觉得太没礼貌了,于是就想给儿子一点教训,让他想明白我为什么惩罚他。没想到孩子怎么也不知道原因,而我可能心情的原因,认为这么明显的错误也不知道,要么是故意的,要么是实在不懂事,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惩罚,但是就不愿主动和儿子沟通。儿子那次真的站了很久很久,最后还哭了。当时我就觉得让儿子吃点苦头,以后就记住了,我是为他好。没想到多年后儿子真的永远记住了这件事情,还把它写成了文章,但是不是记住了自己的犯错,而是记住我这个妈妈有多严厉,有多可怕。
在这件事情上,我就是和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没有用正向、具体的语言发出请求,导致儿子怎么也无法弄清楚我到底要干什么。那时候儿子还小,都会委屈得想要跳下去,要是这件事情发生在儿子的青春叛逆期,真的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后果。假如我当时懂得运用非暴力沟通,我就会非常明确地告知儿子,他没打招呼就冲进办公室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自己做错了,就要接受小小的惩罚,所以让他出去重新打了招呼再进来。我相信我这样具体要求,儿子一定会很乐意地完成的,而且今后也会记住这个小小的教训。
非暴力沟通真的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它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效率、改善自我价值感等等。而我很多时候还没能很好掌握这种这种生命的语言,希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运用非暴力沟通,也更妥善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