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说真话
(2023-10-07 20:03:01)
因为之前我们曾向区教发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陈主任申请过承办作文教学研讨活动的缘故,所以昨天晚上接到陈主任的信息,说要尽快落实区作文教学研讨活动的事项,因为作文课有点难,要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准备。
“作文课有点难”,不光是教师这样畏难,其实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还要严重。
当然,学生怕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一直觉得作文中没让孩子说真话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小学生习作要写出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课程标准能这样提出来,说明咱们现在的学生习作中,确实存在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而且已经很严重了。
为什么“假话、空话、套话”充斥着学生的作文呢?我觉得还是被一直以来默认的那个叫做“思想性”的东西在作怪。它导致学生的语言日渐成人话,变得越来越功利。
当语文老师的,一定经常看到这样的作文开头:
“在我记忆的长河里,很多事情就已经淡忘了。唯独一件一小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
乍看还挺不错,但是细细品品呢?孩子才几岁,就“人生的旅途上”?孩子才多大,就有了“记忆的长河”?一读似乎就给人饱经沧桑感觉,跟老头老太太一样,哪还有如朝阳般孩子的活力呢?还有的孩子在作文的开头,会列举出很多的经典,然后再挑出里面最值得感恩的人来写。然后这就成了一个“公式”,孩子们写《我的老师》会用到它,写《我的同学》会用到它。小学也用,到了初中还在用。一次用,也许还勉强能理解,但是写不同的人都用这个,在不同阶段写也都用这个,难道我们不觉得有问题吗?从小学到到中学,甚至到高中、大学,学过那么多篇课文,有谁看到哪两篇课文的开头是一样的吗?
再比如,一提到“梦想”这个话题,听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当老师”,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无私,老师受到很多人的尊重,他们也要做那样的人。但是私下里你问说这话的孩子,是真心话吗?我亲戚的孩子、我学生在面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父母都主张填师范,但是非常现实的是,孩子觉得老师整天那么忙,还要面对各种各样难以教育的孩子,他们不愿意受这份苦,所以坚决不愿意选择师范。
明明不是心里话、真心话,孩子们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老师喜欢听。同样道理,孩子为什么在作文里不写真心话,因为在习作的一开始,咱们当老师的把习作的意义给曲解了。咱们自己也认为,作文就应该这样写,这样写别人才爱听。
而到了学生那里,学生会认为写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是任务,是必须要完成的作业。要是我不这样写,老师会说我的作文立意不深刻,选材不新颖,老师不喜欢,甚至会让我重写!
其实,作文,无非是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让别人知道我心里想的是什么。作文,就是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悲伤。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假的自己。很多时候孩子们在作文里不愿意写真话,实话,心里话,就是因为他们要想办法迎合老师,想办法使自己的作文能合老师的品味。结果更多时候,那个虚假的自己会占了上风,站出来说话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感觉,当一人说真话的时候,会很自然,想什么就说什么,事情本来就是这么回事,说出来给别人听就好了,别人听着也舒服。可是说假话的时候,心口不一的,说出来之后自己都厌烦,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怎么打动别人呢?
所以,要想使学生的表达成为发自内心的、自由的表达,我们还要从降低对学生的习作要求做起。要撇下“思想性”方面的要求,去除条条框框的束缚,这是使学生重新获得表达的自由,使表达成为自然状态的最佳选择。
看学生以往的习作,写什么,有范围,怎么写,有要求,实质上就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被束缚的还有他们那渴求知识的心。难怪有人说,“现在孩子们的习作其实就是在让孩子们戴着手铐脚镣在跳舞”。这种状态下的习作,孩子们没有心灵的自由,所以他们的思维永远不会活跃起来;没有精神的自由,他们的语言永远也不会有自己的个性。
老师的习作指导,看似在指导,其实孩子们的内心并不自由:
还有我们的习作改评,看似老师在教给孩子们更好的表达方式,就在这圈点勾画中,孩子们的语言已经被老师的语言替代,成了单调、重复的成人语言。这就如同把一个身处辽阔草原的孩子一下子关进一个小房子里,他会很不舒服的。不如换位思考一下,让咱们老师也当一回学生,让你走进这些“条条框框”里,你会是怎样的感觉?我想,没有哪一个作家是行走在别人的思维里,受别人的要求的限制而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的。这样思考之后,你会感觉到孩子们在心底里是多么渴望自由的。
所以,要让学生不怕写作文,教师首先要愿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去飞,自己去唱,自己去跳,也就是让孩子们大胆说真话,这样才能慢慢培养起孩子的最佳写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