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为而治”,促自我成长——读《道德经说什么》有感
(2023-09-30 01:14:16)九月共读《道德经说什么》。其实看到“道德经”三个字我就有点怵,因为对于古文,我一直比较畏惧。《道德经》,5000字,相较现在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文字的图书,似乎真的是小儿科。但是,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字越少,越精炼,对于文学功底薄弱的我来说就更加难以理解。
那天先生看见我在看《道德经说什么》,随口问我:“这么难的《道德经》,你看得懂吗?”我不想示弱,顺口说:“你自己没读过,怎么知道我读不懂?”先生笑着说:“谁说我没读过,就是因为看不懂,我才问呢!”为了证明先生真读过,回到单位,他还把在读的《道德经》拍给了我看。他读的可是正儿八经的《道德经》,他看不懂其实是很正常的,而我读的是《道德经说什么》,是韩鹏杰教授的解读版本,所以读起来要容易得多。
书中对《道德经》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读,也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2500多年前老子的大智慧。因为是讲稿形式呈现的,所以文字并不能算精炼,竟然有38万字之多,所以阅读速度也并不快。但是通过一个月的阅读,还是让人有很多感悟的。其中最想说的是老子
“无为而治”的观点。
老子说的“无为”,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首先是“不妄为”。在老子看来,所谓的“妄为”就是凭自己的欲望而为,一意孤行。身为学校的领导人,这一点其实是特别需要警惕的。如果有“妄为”想法,自己做事的时候就不是考虑事情的客观发展,而是主要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主,我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我觉得这样做会好,我就这么做,而不会实际考虑别人是不是需要,或者采取的方法是否会奏效。这样,对学校,对教师都是不利的,所以学“无为”就是先要学“不妄为”。
“不妄为”一方面是要求我们努力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方面更是对我们任意作为、不顾客观规律的忠告和警示。因此,作为学校领导人,在做出什么决定之前,先想想老子的话,因势而为,不妄为,不过度而为,才能做出有利于事物发展的决定,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无为”还表现为“不多为”。这一点,其实是我最需要学习的。身为校长,我总觉得自己工作太累,每天总是忙忙碌碌,但似乎总也没有能够完成任务的时候。书中讲到诸葛亮,事无巨细全掌握在自己手上,甚至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结果呢?诸葛亮因为劳累过度53岁就死了。因为诸葛亮生前什么事情都亲自操办,手下人就没有主动性,甚至都不动脑子了,慢慢地能力退化。结果诸葛亮一死,完全依赖他的蜀国就加速了灭亡的节奏。读到这儿,很是震撼,确实不得不反思诸葛亮这样的领导方式所出现的问题。我虽然没有诸葛亮那样什么都抓在手里,但是很多时候总希望能够以身作则,并且多为属下出主意,以便他们能够更顺利地解决问题。结果累着了自己,也不利于培养属下的独挡一面能力。看来懂得放权,是一个管理者必备的素养之一。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想想怎么做到“不多为”。
书中讲到的老子曾将统治阶层分成四等这个话题特别让人有感触。最低等是:老百姓谈起统治者,无不咬牙切齿,推翻为快,统治者是靠军队,暴政统治人民的,这叫“恨之、侮之。”。三等是老百姓谈起统治者,都认为统治者太严厉,管得很紧,但还算公正,统治者是“依法治国”的,这叫“敬而远之”。二等是老百姓谈起统治者,都认为统治者很仁慈,爱惜百姓,统治者是以“仁慈治国”的,这叫“亲而誉之”;最上等的是:当问老百姓,统治者是谁呀,很少有人知道,这叫“不知有之”。但百姓个个都安居乐业,自由快活,这便是著名的“无为而治”。
尽管书中讲的是统治阶层,但是这种思想用到我们学校管理者身上,其实也是特别适合的。最低等的管理者是管事的,亲自管理具体事务、事必躬亲。三等的管理者带人做事,不光自己干,还带着别人干,教会别人干,换句话说,既是教练,又是队员。二等的管理者请人做事,自己不干,让比自己强的人做事。最高等的管理者让人思考,管理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的文化,激发员工做事。
对照上面的要求,其实我充其量就是三等的管理着。所以说,在学校管理上做到“无为而治”还差得远,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
认真读《道德经说什么》,加深对老子“无为而治”等思想的认识,无论是是对个人提升,还是对团队管理都是特别有用的。
前一篇:“我喜欢你”课上的意外收获
后一篇:教孩子说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