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课外书的故事
(2022-08-13 13:18:55)
我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父辈、祖辈、曾祖辈都是农民,我爸爸初小毕业,相当于读到现在的三四年级吧,我母亲不识字。小时候父母就是勤勤恳恳地在农田耕作,没有意识也没有钱给我买课外读物。
我读小学时,只有两本书,那就是语文和算术,(那时候还叫算术)。父母没有给我买课外书,但是我却有两本被我当做宝贝的《儿童文学》和《童话大王》。是我买的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跟摹本不知道这好似当时有名的杂志,我也没有钱去订阅杂志,肯定不是买的,也不是借的,那可是我的奖品啊!那时候有一阶段评的不是三好生,叫红花少年,有一次我评上红花少年后学校给我发的奖品就是一本《儿童文学》和一本《童话大王》杂志。你一定觉得那是学校购买的新的杂志吧?才不可能呢!我拿到的奖品都是发黄的,很旧的。后来我知道那是学校订阅的报刊杂志。新的杂志送来后,老师们会轮流看,看完后学校保存起来,几年下来,慢慢地积累多了,扔掉肯定不舍得,于是就给我们当奖品。从没有见过课外书的我拿到这个奖品后爱不释手,一遍又一遍阅读,那几本杂志上的所有文字我几乎都能倒背如流。这也是我读小学阶段最难忘的关于课外书的故事。现在的孩子如果说想看书,父母一定是非常欣喜地会带着去购买,多幸福!
上初中后,我仍旧是没有课外书读的。我哥哥比我大5岁,我读初中,哥哥读高中,在老师的建议下,父母狠狠心给他订阅了《作文通讯》。至于我,父母肯定舍不得给我订阅杂志了。那时候,确实穷,对家里的男孩子舍得花点钱,也是很正常的。于是哥哥订阅的《作文通讯》又成为了我唯一的课外读物。还是那样,尽管有的文章我读不太懂,但是每一本《作文通讯》上的文章我都烂熟于心。因为文章太熟悉了,不经意间就能模仿着写出一篇又一篇,即使是仿作,老师也总是给出高分。所以孩子不要怕写作文,书读得多了,文字自然而然会从笔端流出,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是这个道理。
后来读了师范,接触的课外读物一下子增加了很多,不过我仍旧没有钱自己购买课外读物。但是师范期间,我却真真实实拥有过近百本世界经典读物,一一读过后,我又物归原主,那是我第一次拥有几乎是属于自己的课外书,现在想来都美美的。这是怎么回事啊?那得感谢我的姨夫,他是上山下乡的插队青年,和我阿姨结婚后就留在了农村。但是后来他成为了工人,有固定的工资,他和我父母不一样,对自己孩子的课外阅读特别重视,经常给他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弟买各种各样的课外书。有一年我就读师范的学校所在地吴江的书店进行一至三折的图书清仓,我去了几次,都没钱买,于是我就怂恿姨夫让我给表弟代买。姨父还真的应允了,得到好消息的我利用星期天在吴江书店的仓库里待了整整一天,并从凌乱的书籍中挑选出了近百本经典读物。当我把这些书运回宿舍后,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读完一些,我就给表弟带回去一些,直到我全部读完,这些书才全部归还给表弟。这也是我读书时代最感酣畅淋漓的阅读经历,买不起书,但我却拥有了上百本经典。现在想起,有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也许有的学生会问,你看了那么多书,你记得住吗?说实话,以前看过的书我真的记不清具体讲过什么内容了,但是没关系,读书就像吃饭一下,你吃过的饭不可能存在你的身体里,但你一天天长大了,它在助你长大。你读过的书,虽然没记住,但是你的学识越来越丰富,你读过的书在助你成长。
工作后拥有课外书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往往没时间看,或者不懂得挤时间看。但是每每想到我读书时课外书的缺乏,以及对课外书的渴望,我就提醒自己,无论何时,也要认真阅读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