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好模仿的——读《家庭教育》有感
(2022-05-31 17:04:15)本月共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对于陈鹤琴,之前就知道他是中国“幼教之父”,但是,由于涉猎幼教很少,所以对他的教育思想了解不是很多,本月正好共读他的著作,于是早早就把这本书买回来了,就等着拜读。
本月初,就一直随身携带这本书,但是由于没有紧迫感,每天睡前拿起书本才看一会儿,不是被手机吸引过去,就是被瞌睡虫所困扰,直到昨天,马上月末了,还没看完。我又一次着急了,再不读完,就完不成成长任务了。坚持了6年的阅读习惯,我是不可能就此放弃的。所以昨天晚上我认真阅读到很晚,实在困了才睡下,今天一大早爬起来就看书,很轻松地看完了全书。说也奇怪,平时静不下心来,这次却全身心投入了,手机影响不到我了,瞌睡虫也比之前减少了很多很多。还是那句话,人一定是要被逼的,没有任务,谁都会懈怠。一旦有了明确的任务,外界的干扰还是能够克服的。
这本书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从实践出发,用平实的语言把孩子的家庭教育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所举的事例,大多来自自己的儿子一鸣,小部分来自身边的孩子,都是实实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所以特别让人信服。现在的我读这本书,也特别有感触,因为读着书中的文字,眼前浮现的是家中15个月宝宝的所有日常,感觉很多内容就是为教育我家的宝宝所写,特别亲切,也特别幸运,因为这本书让我今后教育我家宝宝有了更多参考。
书中反复讲到小孩子是好模仿的。
小孩子未到一岁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了。带宝宝外出的时候,买了个玩具小鸡子,按钮一旋,小鸡子就会“叽叽叽叽”地边跑边叫。宝宝特别喜欢这个小鸡子,一看到也会“叽叽叽叽”地发出声音。听到楼下邻居家的狗狗“汪汪”地叫,他也会学着“汪汪”地叫。事实上,我们的宝宝还没学会说话,但是这些小动物的叫声,宝宝却会模仿,可见小孩子的模仿力真的是很强的。
宝宝还特别会模仿人的动作。从长牙开始,我们就试着给宝宝刷牙。但是宝宝不适应,沾有少量牙膏的小牙刷进入宝宝嘴巴后,他总是设法抢掉,或者左摇右晃,咿咿呀呀地不让刷牙。我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于是只能自我安慰,觉得哪怕牙齿上沾沾牙膏,也总比不刷牙好。有一天,宝宝看见我在刷牙,他咿咿呀呀地看着我,于是我问宝宝是不是也要刷牙,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赶紧让阿姨也给宝宝刷牙。我刷牙,宝宝也刷,期间还跟他比比划划地互动,宝宝特别开心,很顺利地完成了刷牙。以后宝宝刷牙的时候,我们总会有个大人在旁边,哪怕拿着个牙刷做做刷牙的样子,宝宝也特别开心。
最近阶段,宝宝总是喜欢到阳台拿扫把、拖把,拿到之后立即跑到客厅,像模像样地开始打扫和拖地,要知道这时候的宝宝走路还没稳,人也没有扫把、拖把一半高,但是因为平时经常看见大人扫地或者拖地,所以他一下子就能模仿大人的动作。
宝宝还特别会模仿人的情绪。平时不小心打翻了水瓶倒出了水之类的,我总是发出“啊啊”的声音,其实倒也不是因为紧张,也不是因为害怕,只是习惯性的。上次带宝宝玩,他的水壶没拧紧,水倒出来了,宝宝竟然“啊啊”大叫,看上去很紧张,似乎也很害怕。平时自己这样的做的时候根本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对,但是看着宝宝的样子,我突然明白,宝宝完全是在学我的样,我“啊啊”的叫声甚至让宝宝感受到了紧张和害怕。
我家宝宝还小,能模仿的可能仅仅限于简单的声音、动作、情绪,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模仿力也会越来越强。假如他遇见的都是文明有礼的言谈举止,那他也一定会模仿着说文明话,做文明事,那是任何一个家长都特别愿意看到的
。反之,孩子的成长一定是令人担心的。因为孩子好模仿,所以我们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小孩子的成长,所以作为孩子身边的父辈、祖辈一面事事要以身作则,一面处处要留心小孩子所处的环境,尽可能使他所听的所看的都是美好的事物。
《家庭教育》一书中阐明了很多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因为都有实例支撑,所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书中时时处处体现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中国儿童发展的期盼。所以陶行知说:“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细细读,慢慢悟,再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实践探索,一定能够促进家庭教育的更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