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埃于普地区,像是伊斯坦布尔的一处僻静之所,它位于老城区的边缘地带,除了本地人,甚至可以说本地的老人,才会在其中寻求安宁。这里曾有拜占庭帝王查士丁尼为圣徒修建的避难所和修道院,也有奥斯曼苏丹和帕夏曾在此居住的宫殿。直到19世纪,皇室才搬到博斯布鲁斯海峡旁边的新皇宫,埃于普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有位意大利旅行家曾这样描述这里:
就像一个沉寂在死寂中的贵族都市一样,这座坟墓之城闪耀着圣洁又阴暗的光芒,让人体会到尘世的崇敬和超脱凡俗的悲哀。伊斯坦布尔再无任何地方能像此地一样能如此坦然无畏地面对死亡。这里是墓地、是宫殿、是花园,更是一处敬拜之地,唤醒心灵,慰藉灵魂。
伊斯坦布尔和罗马一样,有着“七丘之城”的美称,城区地势起伏,而金角湾连同附近的埃于普地区,曾是奥斯曼帝国时期一块重要的居住地,它就恰巧位于一块比较高的山坡之上,法国的著名作家皮埃尔·洛蒂曾旅居伊斯坦布尔,常来此寻找灵感,后来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山坡——皮埃尔·洛蒂(Pierre
Loti)。
据说这里有无敌的金角湾海景,还能看到大半个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景色。

从埃于普清真寺出来,我们就往这边走了。
不过,我觉得这个地方可能是被人过于追捧了,即便是可以俯瞰金角湾和伊斯坦布尔老城区,但不知道是我去的那天天气不好还是人品问题,总之感觉这里看博斯布鲁斯海峡还不如在老皇宫的庭院。
从埃于普清真寺走不远就到了山脚,有缆车可以上山,票价和公交轻轨的票价是一样的,可以刷一卡通。

从缆车下来就是观景台,可惜天公不作美,完全没有头一天在老皇宫的后院看到的景色。

老城区的方向


最高的是老城区山上的苏莱曼清真寺


来个全景


依稀还可以看到老城墙,以及遗留下来的七塔城堡遗址

眼前的这道博斯布鲁斯海峡,是扼守黑海门户的咽喉要道,而正是因为有金角湾,才成为了古代天然的船只避风港,日久天长才形成了伊斯坦布尔。
大桥的位置,应该就是当年(1453海战)铁链拦江的位置

小小的金角湾,如今已是风平浪静,1453年默罕默德二世正是将战船聚拢于此,轰开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怎样的一场厮杀
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大型船舶的停靠,主要港口已经转移到了马尔马拉海。如今除了私人游艇外,金角湾里已经只剩下了一条航线,远处的埃于普码头,是金角湾轮渡航线的起点,一直穿过博斯布鲁斯海峡,最终可以到达Uskudar,票价和公交一样。如果不赶时间,这是另外一个游览海峡的好办法。

站在皮埃尔洛蒂山坡的观景台上,眺望整个伊斯坦布尔的天际线,清真寺的宣礼塔是它最醒目的标志,高高低低的屋顶,似乎毫无章法排列在海峡两岸,但这种层层叠叠,看上去又并不显得杂乱无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