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卢浮宫里的“镇馆三宝”,恰巧都是女性,看来妇女不止能顶半边天。
       也曾有人戏称:卢浮宫里的“镇馆三宝”就是仨残疾人——没脑袋的胜利女神像,没胳膊的维纳斯,没牙的蒙娜丽莎。

       
凡是在旅游团带领下游览卢浮宫的,无一例外地都会在导游的带领下走马观花地参观这三宝,似乎看过这三件“宝物”,就是来过卢浮宫了,甚至不少自由行的游客也会将此作为卢浮宫的主要目标。其实,对于卢浮宫里浩如烟海的文物收藏来说,就算是穷尽一生也无法将其参透,更何况游客们都只有短短的数小时呢。或许是因为这三宝的光芒太过于耀眼,从而遮盖了不少其他文物本应有的光彩而已。
      
卢浮宫的镇馆三宝,它们正式的名称应该是:米洛的维纳斯,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蒙娜丽莎。在每一个开放日,它们的面前永远是人山人海的参观者。人们或了解或懵懂地看着,伴随着指指点点或是耐心聆听讲解器里的介绍。
      
如果真想避开如织的人群,静心欣赏这三宝,最好的参观时间是每天早9点开门后或是晚场(每周三、周五卢浮宫延长参观时间至晚上22点),这段时间游客不是很多,开门后众多旅行团还未集合进入,若是持有博物馆通票,更可以直接刷通票进入馆内,连排队买票的时间都省了。或是晚上9点之后到10点之间这段时间,馆内大多数游客已经散去,此时想仔细看文物展品是最好的时间。
 
       我不懂雕刻艺术,更不懂绘画,因此我至今也没看出《蒙娜丽莎》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而且她很小,非常小,二尺来长,一尺多宽,脸上总流露出一种古怪的微笑(据说就是因为她没有牙了)。但她却是三宝中最受欢迎的,甚至可以说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围在她前面的游客也是最多的。但若要我在这镇馆三宝里选出一个我喜欢的,我倒最喜欢的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在我看来,女神就一定要高高在上。
    (此图大约为早上开门后一个多小时所拍)

       
胜利女神,全名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作者不详。 
       
参观路线:位于叙利馆内,但从德农馆也可以通往这里,在参观完卢浮宫大画廊后出口的台阶,便是远观胜利女神像最好的地方。
 

      
她站在船头,展开双翅,宣告胜利的到来。女神高3.28米,据说是公元前190年左右的作品,当时不可一世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并不断向外扩张,在海战中战胜了叙利亚托勒密军队,为答谢神灵,在萨莫色雷斯岛的卡比利神殿树立了这尊雕像。
       
1863年,她在萨姆特拉斯岛的神庙废墟中被发掘出来,但遗憾的是,头部与手臂不知所踪,雕像整体也碎成118块。卢浮宫得到雕像后,煞费苦心,请来能工巧匠与艺术家,将雕像碎块重新粘合,并将缺失的右翼等部位用石膏重新塑造弥补,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胜利女神像。
       也许这就是残缺的完美,从保存完好的躯干中,仍然能感悟到她英勇飘逸的气势。衣袂飘飞,姿态传神,表现了胜利的喜悦之情。尽管看不到她的容貌,却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联想立于船头的她到底是花容月貌还是英姿飒爽。
       
由于她的高大,博物馆内也许一时找不到适合她的展厅,便将其安放在一条阶梯的顶端,接受来自世界各国游客的朝拜。







        大约为早上10点半左右的胜利女神像前

       大约为晚上9点左右的胜利女神像前。




     卢浮宫我统共参观了一天半,一是有一部分古巴比伦的文物没有看完,二就是因为“卢浮三宝差一宝”,周三那天没走到维纳斯的展厅。
       
米洛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
       
参观路线:位于德农馆一层,古代希腊馆14号展厅。
 

       
她于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岛被发现而得名。
       
维纳斯,是罗马人对她的称呼,希腊人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阿芙洛狄忒。
       
她高约2.04米,据考证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古希腊文化后期的作品,由一位法国见习军官在希腊米洛岛上的一座庙宇中发现,发现时已经断臂,军官决定将雕像抢购回去,却被英国官方得知,派出“荷兰”号驱逐舰参与此事,但当英法同时抵达米洛岛时,雕像却被希腊庙宇总管所买走准备送人。最终法国方面紧紧追赶,最终以8000银币的价格成交,摆放于卢浮宫内至今。
       她是一位令人倾倒的绝世美女,上半身裸露,下半身裹有毯子,神态端庄,整个体态呈螺旋上升式,造型极为典雅大方。
      
她的体型也最符合希腊人关于人体美的理想与典范,身材比例最为接近人体美的标准,即著名的“九头身”理论,头与身长比为1:8,8=3+5,身体比例便为1:3:5,也就是人体美上的“黄金分割律”。这个比例也一直成为艺术家创造人体美的准则至今。
       和胜利女神像一样,她同样留给人们无限遐想,人们纷纷思考她手臂到底摆放出怎样的姿势,或自然下垂,或双手合十,抑或交叉叠放……现在比较被人们所认同的是她双手合十的姿势。








      
在镇馆三宝中,她面前的游客是最多的,也是唯一一个被玻璃罩子罩起来,前面还拉上安全区域,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看管的展品,价值可见一斑。
       她便是达·芬奇的旷世名作——蒙娜丽莎(Mona
Lisa)。
      
77*53厘米,对,就这么大。达芬奇于1503年开始绘制。

       有关她的身份,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她是达芬奇父亲朋友的情人丽莎·格拉迪尼。因为疾病,她的牙都掉光了,因此露出一种古怪的微笑。
      
还有说法是她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因为有人将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画像摆放在一起,五官位置惊人的相同。
      
也有人认为她的微笑是因为身怀六甲,流露出一种即将做母亲的喜悦之情。
       近年的科学艺术研究表明,她的右眼球里绘有“LV”的字样,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首字母,就像中国古代工匠在制作一些艺术品那样,也喜欢把自己的姓名镌刻在不易被人察觉的地方。
 
      
我在13日上午开门后便去参观了德农馆的胜利女神像和蒙娜丽莎,原本以为上午开门不久后人不会很多,没想到蒙娜丽莎前仍然是人山人海,想离近了看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可等我晚上9点再次到达这里时,几乎是空无一人,才得以拍下如此清晰的照片。(此时是晚上9点15分左右,大约9点半会响起广播通知即将闭馆)
 


      
这便是卢浮宫的大画廊-莫里恩厅(Salle
Mollien),一头连接通往胜利女神像的阶梯,另外一头连接德农馆红厅,通过莫里恩楼梯可下到一楼的米开朗琪罗长廊。


 
 
    
德农馆红厅的天顶,这张是将相机放在地上拍的。



     
德农馆红厅是拍摄卢浮宫夜景最好地点,虽然隔着玻璃窗,效果也不错。

      
从红厅进去,这面巨大的“影背墙”后面,就是那幅旷世佳作。

 
  
尽管已有所准备,但看见淡季早上10点多钟的《蒙娜丽莎》前人头攒动,还是略有失望。


     
 能在侧面拍张照片已实属不易。

 
     
这是晚上9点15分左右的《蒙娜丽莎》,展厅内稀稀拉拉的几个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