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马可广场回主岛火车站,仍乘水上公交沿大运河前行,晚上,两岸的建筑都是漆黑一片,鲜有灯光。许多房屋,已经没有人居住了。
因为,威尼斯在下沉!
写下这个标题的前一个月,意大利北部的恶劣天气使得威尼斯刚刚遭遇了有记载以来(1872年)的历史第六高水位,许多商店、住宅和历史遗迹都已被淹没,圣马可广场上,乐观的外国游客甚至身着泳装坐在咖啡座上。威尼斯的水位高达149厘米,居民被迫在齐腰深的水中前行。
看见电视新闻里的那个“水淹圣马可”的镜头,我一时间替威尼斯的未来担忧。

(图片来自网络新闻)
自2000年以来,这是威尼斯遭遇的第四次高水位。
不仅仅是由于地壳运动变化使得威尼斯的房屋地基下沉,更因为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在1900年,圣马可广场每年大约只会被水淹上10次,而如今,圣马可广场每年至少要被水淹上100次。与一百年前相比,威尼斯的海平面已经上升了23厘米。尤其是到了冬天海水上涨之时,几乎每天都要被水淹。
科学家预测:这座生于水的城市,也终将在本世纪末被水吞噬。
最新统计显示,威尼斯常住人口,已经不足6万人。
2009年11月14日,威尼斯人为这座城市,提前举行了“葬礼”。
逃离威尼斯,成为了威尼斯当地人的生活趋势。如果说海平面上升是“天灾”,那么加快逃离速度的,还有“人祸”。这人祸的始作俑者,却是威尼斯的旅游业。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威尼斯的常住人口一直在减少,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51年威尼斯的常住人口为17.4万,而到1996年,这一数字已下降为7万人。而到2009年里,不足6万人中,四分之一为64岁以上的老年人。照此趋势,2030年,威尼斯不再有本地出生的常住人口。
人口锐减的原因,除了日益频繁的水灾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发的旅游业,提高了生活成本,大批威尼斯的市民不得不选择“逃离”,搬离威尼斯,选择到其他城市居住。
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过度的开发和高速的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带来的利益只是眼前的,旅游业的井喷却排挤了其他产业的生存,就连威尼斯这里原本最著名的手工业——吹玻璃和制作面具,如今也都为旅游者而存在。很难找到真正以此谋生的手工艺人。
我的手指有严重的湿疹,这几年一直依靠中药调理和控制,但由于威尼斯这特定的环境气候,仅仅在威尼斯待了一天多,这潮湿的气候便让我的湿疹严重爆发。即使涂抹外用药品也只能是控制一下而已。我终于发现:我一直喜爱的这座水乡,已不适合我停留。
在威尼斯待了不到两整天,我也和当地居民一样,选择了“逃离”。
奔赴旅程的最后一站,永恒之城——罗马。
19欧的mini票,意铁Frecciargento
9427,date 10/10/2012 from Venezia S.
Lucia 12:32 to Roma Termini
16:19,Coach: 4 Seat:
07D


坐我对面的还是个来自墨西哥的姑娘,和我一样也是独自出游,这张照片就是她给我照的,她没有和我一样坐到罗马,在中途下车了,匆匆留了电子邮箱和facebook,到现在也一直还有联系。

在罗马最后要住三天,订了火车站附近的B&B
Oasi,店主给了我一串钥匙,共有4把,一把开院门的,院门每天晚上7点即会关闭,一把开电梯门,一把开楼门,最后一把才是开自己房间的门。其实到最后我也没记住这钥匙哪把是哪门的,每次都是一通乱试。住民宿就是这样,入住的时候店家会把这些都告诉你,每天有人负责打扫房间。对我来说,有干净的单间有早餐,就足够了。
最后几天,累了,该开始想家了,住这样的房间,也极其温馨。

民宿里,有各种的地图和“Tripadvisor”的推荐,当然必不可少的是执照。我还是比较推荐住这样的地方,比华人旅社要来的好。在这里还遇见了来自中国的游客,他们也提到这里比他们之前订的华人旅店好的多。

庭院大门。

庭院。

电梯门。

老式建筑的屋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