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基与人的自由3
(2009-12-15 22:44:09)
标签:
超级学习方法整块时间利基时间减法列法利基文化 |
分类: 观点/观察/关注 |
利基与人的自由3
关于利基与人的自由,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那就是获得自由的路上,可以是以许许多多的利基来铺垫的。这正如我们所说的“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给人一种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启示,人的自由会不会能通过一些利基(利基给我们一种细小和琐碎的印象)来拼凑、组合和支撑起来呢?
我们把利基与时间拉扯在一起,就连缀出了“利基时间”这样一个概念。我们重温一下利基的含义,利基是那种未被注意的空白地带,是那种尚未填满的缝隙市场。这么套用过来,利基时间就是那么未被注意到的空白地带时间,是那种尚未填满内容的缝隙时间,说的简单一些,利基时间就是与大块时间相对的琐碎时间。
在说一个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天时,我们总是比较容易(从而也比较鲁莽)地下结论道:睡觉X时间,工作Y小时,……Z小时,把X、Y、Z三者相加,就得到了24小时的完整一天,或许可能再多上那么一两个、至多三四个项目,但这种把24小时简单地分成几个板块的做法,却向来普遍。然而,我们细想一下,难道如此丰富世界里的丰富人,竟然会如此简单地度过岁月、碾过时光吗?实际上,我们无论在睡觉、工作、吃饭、学习……的列表上列出多少内容,都无法真正体现一个人的丰富一天,无论哪一种既成的列法,在这些内容的过渡中,都会存在间隙,都存在利基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我们所认定的某一块时间内,利基时间更是普遍地存在着,人类的身体结构和各种能力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在长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在一件事情内部必然存在着其他的事情,或者是什么也不存在,这就是我们提出利基时间在某一块时间内存在的缘由所在。
我们可以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当一个人说他工作8小时的时候,他可能是根据公司的上下班时间做了简单的减法,至多是抛去了他认为工作时间内明显可察的休息。实际上,做简单的减法,或者是抛去明显可察的休息时间,远远还未达到表示实际工作时间的真实程度,有人就指出,一日工作8小时的情况下,其实际有效工作时间不会超过4小时,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效率高低差别的原因。工作效率的差异,其实很好地说明了大块时间里利基时间的存在,提高效率本身就是一个挤压利基时间,“增高时间密度”的一种努力。与工作情况类似的是学习活动,学习效率的巨大差异,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大块时间里含有“水分”的事实。如果说,工作、学习这样的时间过程,还是人们在清醒时候难以“排挤”出利基时间,从而稀释了大块时间,那么,像睡觉这样的时间过程,会不会就不存在利基时间了呢?答案也是明确的,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也存在着大块的利基时间,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大脑在睡眠中依然会有激烈的活动,并且每个时段会有显然的不同。在睡觉的过程中,一个人依然是可以把睡觉的时间(比如8个小时),拿出一部分来做其他的事情(比如,用1个小时来背单词,或者是用1个小时来构思文章),只是我们尚未弄清楚,睡觉时里面有多大的周旋余地,我们可以从大块时间里夺下多大的地盘,我们能发现多少的利基时间。也许,睡觉的时间是个巨大的宝藏,我们可能可以利用其中的一半甚至更多,比如90%以上,其实,这也是人们研究超级学习方法的一种努力方向。更有“胆大包天”者认为,睡觉的全部时间都可以被攻克下来,用作利基时间,并且可以超出睡觉时间长度本身,因为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睡了很短的时间,却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在睡觉的时候,其时间过程(思维时间过程)可能与现实时间是不相吻合的,因此有了这种创造奇迹的希望。
通过上面的分析,利基时间的发掘和利用,可能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时间,从而让人们去做在今天看来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法做的事情。比如,有的人想学10门外语,有的人想游遍世界名胜,有的人想拥有更多的幸福,利基时间的利用,可能会帮助他实现梦想,可能是只实现一部分,可能是实现全部,不过对于那些“宏伟”的梦想,只发掘和利用一个利基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他可能需要去发掘别的一些利基的东西,比如利基的潜力,甚至可能是一门利基科学或者是一艘利基飞船。总之,对于利基的探索,人们可能会获得更大的自由,这就是我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