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效课堂的激励机制
(2013-05-06 10:44:49)
标签:
教育 |
探索高效课堂的激励机制
康体鹏
新中国的经济实践告诉人们,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突出优势在于激励机制:个人要挣钱就要努力,企业要挣钱就要有效益。
仅仅有激励还不够,还需要有正确的激励,如果激励扭曲则会给社会造成伤害。前些年房价飞速上涨,办实业不如炒房产挣钱,结果社会资金都流向房地产,实业经济转型就非常困难。今年3月,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公司宣布破产,究其根本还是出在缺乏效益上。因为生产一块太阳能电池消耗的电能和电池在其寿命内能够生产的电能基本相当,这说明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太阳能发电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但由于政府的补贴政策,扭曲了市场激励机制,使光伏产业一度出现虚假的繁荣。但补贴政策一结束,这些企业就露出了原型,只有破产这条道。由此看来,错误的激励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教育和经济不同,学校和企业不同。办教育管理学校也需要讲效益,但企业的效益可以用利润来度量,而学校的效益无法计算利润。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效益应该看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综合素质不好评价,所以升学率就成了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标准。不少学校,把办学质量和效益简单等同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考试分数。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看班级总分,对老师的评价看学科平均分。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常常被忽视:学生的总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某些学科花的时间多,必然导致在其他学科学习的时间减少。也就是说,某些学科所以考的好,常常是建立在其他学科考的差的基础之上。因此,追求单科成绩的最大化并不会带来总分值的提高。如果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和激励的唯一标准,必然导致教师多布置作业、多占用学生时间的恶果。作业太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因此抄袭作业就变得合情合理。这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由此看来,以考分作为激励标准,看似合理,实际上会适得其反,也就是导致学生综合成绩的降低。这能很好的解释那些不尊重教育规律,试图依靠增加课来提高升学率的学校,高考成绩总也搞不上去的原因。
由此看来,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和激励教师的标准是非常片面的,因为成绩不能代表效益。任何组织一旦没有了效益,结果必然和尚德公司一样,沦落到破产的境地。对于学校来说,怎样衡量教师的工作效益呢?笔者认为,要把投入和产出结合起来。例如,在作业量统一的前提下,如果教师甲每周一课时,教师乙每周两课时,结果最后的考试成绩是基本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教师甲的教学效益远大于教师乙。教师甲的效益就表现在取得相同的成绩,每周为学生节约了一节课的时间。所以教师的工作效益应该把分数和课时结合起来。虽然教师甲的工作量只有乙的一半,由于其最终取得的效果和教师乙相同,那么甲和乙的绩效工资应该是相同的。甚至甲应该拿更多的绩效工资,因为他为学生节约了时间。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师激励方法:允许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每周需要几课时来完成工作任务。有些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效率高,完全可以安排较少的课时,只要最终考试成绩与年级平均成绩差异不大,拿到的绩效工资应该和其他老师相同或更多。
新的激励方案鼓励老师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效果,这就是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对备课的要求很高,只有精讲精练、重组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构建高效课堂能有效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生来说,高效课堂能释放出来更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发展特长,参加实践活动,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打个比方,每个人都想通过买车实现快捷交通,但当每个人真的都买车的话,往往因为严重的交通堵塞,开车并没有带来便捷。同样的道理,当每科老师都把提高本学科成绩作为努力的目标,结果学生的总成绩并不能实现最大化;只有每科老师都把教学效益最大化作为努力的目标,学生的总成绩才能达到最大化。在学校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探索建立一套高效课堂的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也非常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