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2010年文科综合全国1卷地理试题评析
虽然时常面临尖锐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全国卷1几乎在历年高考试题中都是质量较高的。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是今年试题的突出特点。今天有空在新浪网上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做了一遍试卷,对照答案自我评分估计在75分左右,比安徽卷难了不少。
第1、2两题难度不大,但做的时候需要细心,特别是滩涂改造除盐的办法主要是淡水淋洗。增加有机肥也可以改良盐碱地的土壤机构和盐碱度,但总体来说不如淡水冲洗来的直接。
第3、4、5题是结合社会现实的一道地理试题,个人认为质量很高。考题要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才能考察出学生的实践能力。考题对学习有导向性,如果课本上讲什么就考什么,那样只会引导学生背记教材。这一组题的积极意义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和联系,加深对社会经济的理解。考题不仅要能考察学生的能力,还要能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长知识,这才是一道好题目。一直感觉中学地理教材内容设置上有欠缺,人文地理要加强生产和消费方面的地理教学,这样才能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第6~8题涉及到天气类知识。虽然在中学地理中对气候的内容涉及很多,但是天气特别是气温的日变化一直是与人们的生活感受紧密联系的。当然三题的考察内容各不相同,第6题是等温线,第7题是气温的日变化,第8题是热岛效应。
组题9~11难度比较大,结合晨昏线和纬线考核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也是历年地球和地图这部分内容的考察重点。第9题要结合地球仪来想象,为什么纬线会是直线?说明观测者和纬线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观测者在地面的投影就是观测者与地心的连线和地面的交点,因此纬度低于M点。第10题根据N位于昏线上,可以判断出北极点周围出现极昼,因此为北半球夏季。第11题最不好理解。沿着RS上升的结果是观测点距离地面越来越高,而且纬度也越来越高了。从较高纬度看较低纬度纬线,必然向较低纬度弯曲。
第36题,总体难度不太大,中上等的学生应该能得一半分。不过第(2)小题中鹅卵石的来源不少学生可能回答不好,至于鹅卵石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就更不易回答了。
第39题是一道综合题。设置综合卷考试的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分科化教学和考试带来的后果就是知识间的综合和相互迁移不足,影响对很多问题的正确理解。现实问题的成因往往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因此以现实问题为背景综合考察学生能力是综合卷考试的一大进步。所以综合卷一定要有综合题,综合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文科综合卷的质量。没有综合试题的综合卷就是大拼盘,还不如分卷考。当然,受命题者自身学科知识的限制,想命制高水平的综合卷实属不易,这需要不断的探索。本题以历史问题为背景综合考察政史地三科内容,除了第(5)小题与大题不太协调以外,总体来说质量很高。对比安徽卷,已经连续两年把综合题从综合卷中删除了,实在让人无法理解,一时命不出高质量的综合题没关系,关键这是努力的方向,需要坚持下去。